《珍珠鸟》评课稿(精选10篇)
《珍珠鸟》评课稿(精选10篇)
《珍珠鸟》评课稿 篇1
《珍珠鸟》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冯骥才以细腻亲切的语言,为我们生动地描述了珍珠鸟在“我”的悉心照料、诚心呵护下,由害怕人到亲近人的变化过程。全文自始至终贯穿了人性化的语言和笔调,亲近小鸟、亲近自然、亲近生命的博爱之情,信赖、尊重、和谐的人文之举,洋溢于字里行间。文章语言生动活泼,文质兼美,浅显易懂。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我在教学时注重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丰富教学内容,创设学习情境,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围绕“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这句话创设学习情境,先让学生把握作者情感基调,再由浅入深地展开教学。将“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这句话作为引领句“观形闻声、人鸟相亲、相互依赖”这一组组图文并茂的图画串联在一起,让学生逐步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以及人与鸟互相信任的进程,进而领悟“信赖——创造的美好境界”。
2、以读为本,以画为辅,引导学生自读、思考、圈画、写批注交流等方法理解人鸟亲密进程,同时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想象画面,并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调动学生情感,营造读的氛围,使学生进入情境,体会到读书带来的幸福与快乐,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与交流到达了披文入境的境界。
3、最后播放一组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画面,让学生欣赏,引导学生用心感受,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作者美好感情的体验和对美好境界的体味,让学生从心底受到震撼和教育。
虽然此节课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自己成功的把握了课文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但思考整个教学过程,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幻灯片的背景不够简洁和清晰,文字颜色和背景的区分度不够等,这些都是自己在今后的课件设计和制作中应该多加注意的。
《珍珠鸟》评课稿 篇2
《珍珠鸟》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描写了“我”为一种怕人的鸟创造了安逸舒适、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说明“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课文写的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从以下三点入手设计和组织教学的。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受珍珠鸟的可爱。
我以动物导入课题,利用播放课件,让学生认识珍珠鸟,引起学习兴趣。讲课中,让学生在读中画出描写珍珠鸟样子的语句,并谈感受。有点学生说“感受到珍珠鸟的可爱、活泼、淘气、自由自在。”有的感受到鸟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很亲近,这些感受都是孩子们独自的情感体验,是真实而可贵的,虽然来自直觉,虽然有些肤浅,却是理解主题的基础,我非常重视这种感受,进而引导学生深入读书,理解作者写作的真谛。
二、细读课文,感受人鸟关系建立的基础。(珍珠鸟的变化)
通过初读,让学生感受到珍珠鸟的可爱和作者对珍珠鸟的爱,但这么可爱的珍珠鸟却是一种怕人的鸟。让学生在细读中寻找答案,自主探索,然后汇报,关系建立的原因是因为“信赖”。
三、再读课文,联系生活,体会“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境界。”
通过听音乐,欣赏图画,让学生谈后感,学生谈出人与鸟之间这种关系的基础是因为关爱、尊重,有的感慨,如果世界充满爱,将会创造多少美好的境界。那么,人和人之间也一样,学生的感受从感性认识已经上升到了理性思考。其实,课文最后一句话,就是作家对人生的感悟。
我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在导入新课时,我联系生活中的动物,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观看、了解珍珠鸟,通过图文对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带着兴趣读课文,找出描写我与珍珠鸟之间关系变化的句子,(即我为珍珠鸟做的,鸟儿的表现。)最后,用一首歌《爱的奉献》结合图片,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信赖”的理解。
不足之处是课前没有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检查一下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课堂上讲解过多,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品读,没有给学生留足够思考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教学中没能运用多种读的形式,使学生没有与作者心灵达到交汇。
课后让我深知“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我认为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感,就应先从朗读入手。因此,在日后的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多读,感知课文的语言,让学生的体验感悟通过他们的朗读表现出来。
《珍珠鸟》评课稿 篇3
《珍珠鸟》是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一篇散文,教学时主要想让学生领会文章的主旨,并能赏析文章本身。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告诉我们:“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不应当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让学生自主地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已经对教材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还有了相当的背景材料,那么,在课堂上,我们就要搭建交互性的展示平台,通过自读、自悟、自学、探究,加深对教材的感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互相影响,各有所获。反思以前上的课总是不能彻底地解放思想,经常不敢相信学生,生怕他们不会,说不出来,总喜欢按照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循规蹈矩地牵着学生走,结果往往事倍功半,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