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作范文 > 报告范文

报告范文

2024年蹲点调研报告(通用6篇)

2024-10-08 12:08:14报告范文打印
2024年蹲点调研报告(通用6篇) XX县新渥镇上据村是我去年蹲点的村。当时来到上据,只见到处在建新房,路边随意堆放着杂乱的砖块、沙子、杂木、垃圾村办公大楼尚在建设中,会议室也临时借用在村民陈帮仕家,大家围着几张破桌子开会。....

  1、无农业龙头企业,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部分企业仍然是随行就市收购农民的产品,没有提前与群众签订合同;

  2、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还不够多,有的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经营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还不够高;

  3、目前,多数年轻力壮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上是妇女和老人。他们文化水平偏低,接受农业科技的渠道少、速度慢。

  针对该村实际,着眼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连基地,辐射带动千家万户,扮演着连结市场和基地的桥梁纽带作用,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关键。龙头企业经济实力的强弱、科技含量的高低、带户功能的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因此,应当把培强造大龙头企业放在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首要位置,引进新上与技改扩建相配套,使龙头企业的规模效益不断提高,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工商、产加销一条龙经营体系。一是培优扶强壮大一批。通过落实优惠政策、创造优良环境、优质服务,引导、扶持龙头企业扩能改造、膨胀规模,靠大投入扩大产销规模,带动更多的种养基地。二是招商引资新上一批。把农业龙头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打好“优势牌”、“资源牌”,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

  2、加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培植主导产业,发展龙头企业,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应树立扶持合作经济组织就是扶持农民的,广泛宣传发动,典型示范引导,特别是进一步修订完善有关鼓励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的相关政策,从税收减免、信贷、财政扶持、用地、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等方面给予扶持,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型组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从整体上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对农村经济的带动力。

  3、切实为“三农”搞好信贷服务。鼓励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以服务“三农”为根本出发点,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千方百计增加支农资金投放,积极支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为新农村建设一流金融服务。大力推广联户联保贷款、小额信用贷款,提高授信额度,实行优惠利率,放宽使用期限,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品种,满足农户在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和运销等方面的合理资金需求。扎实推进“信用工程”建设,逐步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充分发挥农村信用贷款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促进作用。4、加强对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应整合现有技术力量和培训设施,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跟踪服务等方式,积极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使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024年蹲点调研报告 篇5

  根据市委统一安排,3月18日,我参加了劳店镇的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3月26日至29日,到劳店镇潘家村开展了为期三天的驻村蹲点调研,调研中先后深入到了12个村、7家企业、3所学校和7个基层站所,相继召开了16个座谈会,接触干部群众180余人,触动很深,收获很大。可以说,通过调研,看到了基层的实际情况,倾听了群众的意见呼声,对今后如何更好的做好政府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刻认识到了群众路线的真谛

  通过蹲点调研,听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一些真心话,真切感受到了老百姓对党委政府的淳朴情感,经受了一次难忘的思想洗礼,反思很多,受益很深。

  更加深刻认识到了群众路线的真谛。在先后召开的不同层面座谈会上,基层干部群众代表立足实际,畅所欲言,围绕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环境、落实惠民政策等方面,讲了很多真知灼见,提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建议。可以说,通过调研,使我进一步了解了基层情况,对于更好的联系群众、更扎实的为群众服务,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工作基础。特别是对基层经济发展、农村建设管理、改善群众生活、办好社会事业等有了真切感受,对于进一步做好决策,整合政府资源,加大民生投入,真正把钱花到刀刃上、花到群众期盼的事情上,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们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最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真正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执政为民”就是一句空话。

  深刻认识到了联系群众方面的不足

  通过调研发现,农村、乡镇还有大量问题需要解决,这也反映出政府工作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有些甚至浮在面上,脱离了群众。一些干部想个人得失多,想群众利益少,自认为对基层情况很熟悉,平时深入基层、企业、农村与群众直接接触少,拉大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一些干部对个人进退留转、办公条件、荣誉待遇考虑多,对农民工、困难户等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关心少,对群众的感情有所疏远,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和能力以及对群众的亲和力有所下降,久而久之就有失去群众信任的危险。

  深刻认识到了整治“四风”的必要性

  这次教育实践活动重在整治“四风”。整治“四风”,基层这面“镜子”最真实、最清晰。通过调研发现,乡镇干部特别是农村干部工作环境差、待遇低,有的村干部一年工资只有1000多元,却一直默默奉献、任劳任怨。相比之下,市县一级环境条件相对优越,“四风”问题却比较突出,很多方面不仅没有做出示范,而且放松了要求,甚至突破了底线,冒出了害群之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透过群众朴实的话语,能真切感受到,老百姓对各级党委政府是积极拥护和大力支持的,对近年来中央和省里小麦直补、良种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非常满意,对省、市“第一书记”帮扶、市委常委联村为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活动都给予很高评价。党委政府所做的哪怕一点点的工作,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讲起来都充满感激。而反思我们的工作,在很多方面做得还很不够,还有很多群众亟需的民生实事没有办好,这更使我感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依然任重道远,不能有丝毫的松懈怠慢。

  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面对面征询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发现农村发展建设各方面问题也不少,群众期盼办好的事情还有很多,需要深入调研梳理,一事一议,逐步解决。综合分析来看,问题主要集中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村集体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空壳村”较多,多数村没有集体收入,近年来通过企业占地补偿所得的收入也只有几万块钱,捉襟见肘的集体经济,难以保证村庄硬化、绿化等公益事业的投入。有的村自来水管道年久失修,跑冒滴漏,增加了使用成本,但没有钱进行维修改造。有的村通过单位帮扶安装了路灯,但连每个月的路灯电费都交不起。所以一遇到硬性任务,只能通过“一事一议”分摊到群众头上,甚至拖欠工程款,形成村集体债务。

  二是村干部致富能力明显不足。绝大多数村干部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保守,靠打工增加收入,自身致富能力不强,带领老百姓致富的办法少、能力弱。受党员指标减少的影响,每年村里发展的新党员比较少,一些有致富带富能力的年轻党员不能及时补充进村班子,村级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近几年随着各级帮扶力度的加大,有些村干部滋生了“等靠要”的思想,对上级派驻单位帮扶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三是农业生产条件还不够好。有的村生产路多年失修,路面坑坑洼洼,雨天根本没法走,生产生活非常不便。有的村用柴油机浇地,费用是用电泵浇地的1倍;有的村一半以上的土地因地势较高,常年得不到浇灌;有的村处在河道下游,水量小浇不上地。而且,农业生产成本很高,粗略算来,一亩地,从小麦播种、浇地施肥到最后收割,需要花费近470元,第二季玉米从播种到收割也需花费330元,两季加起来共需花费800元。按平均亩产小麦、玉米900斤计算,可收入1800多元,减去费用只剩下1000块钱,不如在外打工几天挣的钱。此外,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支农金融产品创新不够,尤其是贷款成本过高,群众贷不起、不愿贷。

  四是农村环境管理不到位。虽然随着农村“三通”工程的深入推进,农村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司家村建国以来就没有修过路,村庄规划建设比较乱,村内道路高低不平,遇到阴雨天,进不了村、出不去门,群众意见很大。有的村村内街道建筑材料乱堆乱放,与高质量的硬化环境很不协调,特别是在垃圾中转站建设、垃圾箱购置、保洁员配备上有很大差距,村头、路边、河沟等地垃圾乱扔、塑料袋到处飞的现象比较普遍。镇村两级对分门别类的管理好农村环境研究不够、落实不够、管理不到位,还没有真正形成“村收集、镇清运、县处理”的工作机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