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环境调研报告(精选27篇)
2024年环境调研报告 篇25
调查地点:甘肃政法学院。
调查时间:20xx年xx月xx日——20xx年xx月xx日。
调查对象:甘肃政法学院师生、校园清洁工人。
调查范围:甘肃政法学院校园。
调查方法:实践调查和问卷调查。
调查目的:了解校园环境状况,保护校园环境。
每天不经意地穿梭于我们早已熟悉的校园,从庄严的校门进入,经过一段石子铺满的小路,再顺着松树墙到和谐广场,然后我们去教室,去公寓,去餐厅。因为不在意,似乎总觉得我们的校园整齐干净。但我们是否认真的了解过我们的校园,或许当你在认真填完这份问卷后,你会认真的走一遍我们的校园,然后我们会惊奇的发现,我们的校园环境状况并不容乐观。
我们每天生活学习的“家园”,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着力解决问题,用实际行动来保护我们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让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
一、着眼校园。
(一)数据。
关于校园整体环境状况,在我们所做的50份问卷中,大约有25%的人认为校园环境差,50%的`人认为校园环境较好,5%的人认为校园环境好,10%的人认为无所谓。
(二)解读。
我们很惊讶于这组数据表面所反映的情况,如果你填过这份问卷调查后认真仔细的观察我们的校园,也许你会问:“为什么会有50%的人认为校园环境较好?”
我们应从数据来源回答你的疑问。认为校园环境较好的人绝大多数是大二、大三的学生,他们早已熟悉了我们的校园,觉得校园一直都是这个样子,再与其他学校一比,便觉得大学校园基本上都一样。显然占我们数据一半的人没有认真地考虑过这个问题,而对于10%对校园环境无所谓的人大多数是大四的学生,他们面临着实习、毕业、找工作、每天脚步匆匆,或许本身无暇去考虑,也不太关心校园环境状况,并且他们和认为校园环境较好的同学一样,对于早已熟悉的校园,似乎觉得一直都是这个样子。
那么25%认为校园环境差的人呢?他们大多数是大一新生和校园清洁工人。大一新生都很难适应刚开始的大学生活,他们会发现很多与他们原先高中校园不一样的地方。而每天从早上六点钟就开始清扫校园的清洁工认为校园环境状况很差,“我们每天至少要扫两遍,
大家都不自觉维护。”一位清洁工阿姨在填问卷时说。至于那5%认为校园环境好的人,他们是一群“浪漫主义者”甚至认为满校园的枯枝和树叶更能增加情调?
(三)发现与解决。
二、去教室和图书馆。
(一)数据。
关于教室和图书馆内的自习室,60%的人认为校园环境较好,20%的人则认为差。
(二)解读。
这组数据非常的简单明了,60%的人认为教室和自习室环境好,是因为他们绝大多数是大一新生,对这种无人管理的自我支配时间内的学习充满好奇,而且教室每天都有人打扫,环境本身较好。至于30%认为其环境差的人,则更多是因为每晚占据教室开会或联谊的某
些学生社团。“星期五和星期六晚上根本找不到教室上自习”,一位大二的学姐这样抱怨。所以更多的人选择去图书馆的自习室里。我们学校教室本来就少,这样一来,图书馆的环境状况便受到严重影响。
(三)发现与解决。
三、餐厅掠影。
(一)数据。
关于餐厅,有大约45%的人认为环境差,25%的人认为较好,10%觉得无所谓。
(二)解读。
这组数据比较能引起人的注意。大学里的学生餐厅算是最经济的食品消费场所了,而45%的人认为餐厅环境差。究其原因,是餐厅管理不够健全,这45%的人大部分是将我校餐厅与其他学校餐厅进行比较后才这样认为的。我们学校餐厅没有设立餐具回收点,那即意味着,学生吃完饭后便可扬长而去,不用自己将餐具送到餐具回收点,而且我们餐厅每层都有两位年轻小伙子负责收拾餐具,那动作再叫人眼花缭乱,即使这样,餐桌上总还是一片狼藉,而且“那收餐具的人也太粗莽了,汤汁溅了我一身”总是有那女生会这样说。最近我们学校餐厅也设立了餐具回收点,但由于刚开始实施,学生们不太适应,效果不太明显。
而25%认为较好的人则大多数是大一新生,他们认为大学餐厅比高中餐厅好多了,就这样简单。至于10%无所谓的人,他们不是经常到外面去吃,就是托人带到宿舍吃。还有些女生专门跑到离政法学院较近的师范大学的餐厅去吃饭(师范大学的餐厅远近闻名),途中还捎带一份烧烤。
(三)发现与解决。
2024年环境调研报告 篇26
(1)地理位置:建设项目所处的经度、纬度,行政区位置和交通位置,要说明项目所在地与主要城市、车站、码头、港口、机场等的距离和交通条件,并附地理位置图。
(2)地质环境:一般情况下,只需要根据现有资料,选择下述部分或全部内容,概要说明当地的地质状况,即:当地地层概况,地壳构造的基本形式如岩层、断层及断裂等以及与其相应的地貌表现,物理与化学风化情况,当地已探明或已开采的矿产资源情况。若建设项目规模较小且与地质条件无关,地质环境现状可不叙述。
评价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如矿山以及其他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时,对与建设项目有直接关系的地质构造,如断层、断裂、坍塌、地面沉陷等不良地质构造,要进行较为详细的叙述,一些特别有危害的地质现象,如地震,也须加以说明,必要时应附图辅助说明,若没有现成的地质资料,应做一定的现场调查。
(3)地形地貌:一般情况下,只需根据现有资料,简要说明建设项目所在地区海拔高度,地形特征、相对高差的起伏状况,周围的地貌类型如山地、平原、沟谷、丘陵、海岸等以及岩溶地貌、冰川地貌、风成地貌等情况。崩塌、滑坡、泥石流、冻土等有危害的地貌现象及分布情况,若不直接或间接威胁到建设项目时,可概要说明其发展情况。如果可查资料,需做一些简单的现场调查。 当地形地貌与建设项目密切相关时,除应比较详细地叙述上述全部或部分内容外,还应附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地形图,特别应详细说明可能直接对建设项目有危害或将被项目建设诱发的地貌现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必要时还应进行一定的现场调查。
(4)气候与气象: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现有资料概要说明大气环境状况,如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年平均风速和主导风向,风玫瑰图,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最冷月和最热月的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降雨量,降水天数,降水量极值,日照,主要的灾害性天气特征如梅雨、寒潮、雹和台风、飓风等。如需进行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除应详细叙述上面全部或部分内容外,还应根据评价需要,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区的大气边界层和大气湍流等污染气象特征进行调查与必要的实际观测。
(5)地面水环境:应根据现有资料,概要说明地面水状况,如水系分布、水文特征、极端水情;地面水资源的分布及利用情况,主要取水口分布,地面水各部分如河、湖、库之间及其与河口、海湾、地下水的联系,地面水的水文特征及水质现状,以及地面水的污染来源等。如果建设项目建在海边时,应根据现有资料概要说明海湾环境状况,如海洋资源及利用情况,海湾的地理概况,海湾与当地地面水及地下水之间的联系,海湾的水文特征及水质现状,污染来源等。
[如需进行建设项目的地面水或海湾环境影响评价,除应详细叙述上面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外,还应增加水文、水质调查,水文测量及水利用状况调查等有关内容。地面水和海湾的环境质量,以确定的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或海水水质标准限值为基准,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
(6)地下水环境:根据现有资料简述下列内容:地下水资源的赋存及开采利用情况,地下潜水埋深或地下水水位,地下水与地面水的联系以及地下水水质状况与污染来源。
[若需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除要比较详细地叙述上述内容外,还应根据需要,对水质的物理、化学特性,污染源情况,水的储量与运动状态,水质的演变与趋势,水文地质方面的蓄水层特性,承压水状况,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等做进一步调查,若资料不足时应进行现场监测和采样分析。地下水环境质量,以确定的地下水质量标准限值为基准,采用单因]
(7)大气环境:应根据现有资料,简单说明建设项目周围地区大气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物、污染来源及其污染物质、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等。如需进行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应对上述部分或全部内容进行详细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