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课程调研报告(精选23篇)
二、具体实施办法
1、完善组织机构。为保证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计划,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讨、课程的安排与实施、课程的过程管理与考核等。有了领导的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所需的财力和人力有了保障,大量校本课程的印制成为可能,从而保证了校本课程的正常运作。
2、健全规章制度为充分调动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学校从实际出发,初步建立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制度,先后出《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培训计划》、《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校本课程教研制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评价办法》、《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职责分工》等,制度健全,系统规范,为校本课程的落实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3、规范课程管理。根据教导处统一安排,我们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课程的设置做出具体安排。如七年级新生入学必须参加开学前2周的《新生入学培训》,其它年级每学期每周开设1——2节学校安全教育与养成习惯教育等校本课程。为了保证学生的参与度,我们加大了学生的考勤力度,把学生出勤情况、上课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与学分挂钩。对很少有机会与外界交流,了解和掌握知识较少,这种限制无益于同伴交流也无益于问题的真正解决。有限的课程培训和开发培训无法弥补课程开发,素养的缺乏,知识和技能限制了课程开发。
4、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考试课程,轻校本课程现象依然严重。一些家长总认为学校不务实,“不务正业”,对开发校本课程存在认知上的误区。
5、校本课程开发缺少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目前我校教师普遍存在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课程开不全、开不足,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更是面临很大困难,工作负担和时间限制,工作负担重、时间有限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非常现实的困难。由于不是分内之事课程开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成为许多教师不愿意参于课程开发的原因。
三、对策建议
1、学校课程管理需要加强规范。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学校课程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学校内部的课程管理要在确保国家课程标准严肃性的前提下,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学校的课程管理要进一步做到科学化,不能将校本课程作为次要课程要把它们放到与必修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去。
2、要加大对教师的课程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力度。中小学开设校本课程最大的困难是“教师缺乏课程方面的培训”,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课程改革将成为教育发展的主题,需要围绕课程对广大教师进行新一轮的培训,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让所有的教师得到适当的课程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训,从而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3、要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机制。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应当建立必要的管理机制,以此为平台,在学校教师中形成民主、开放、平等的专业氛围和专业文化。这样、才能避免“教师单枪匹马苦干一阵,课程改革过眼烟云”现象的发生,才能使课程改革在学校真正扎根也使学校在课程改革中真正获得发展。
2024年课程调研报告 篇11
一、基本情况:
我校有88位任课教师,分为13个教研组。本学期,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以学校总体发展为目标,深入发动全体教师的广泛参与,坚持以提高全体教师的业务素养为重点,以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坚持教育教学与教学研究的有机结合,较好的发挥了校本教研的引导作用。
全校88为教师人人有课题,个个参与课题研究,承接青岛市重点课题1个。普通课题4个,学校又有一个全校性的中心课题,“三引”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把课堂上如何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的互教作为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采用“三引”模式题材学习,教育理论考试、集体备课、“三引”模式教学设计比赛、教学反思比赛等多种形式。
通过这一系列的教研活动,我校教师专业实力得到提升,涌现出一批教研骨干教师,如:刘谭、郑继玲、王春霞、张玉香、范晓辉、孙晓丽、刘伟丽、程晓烟、周松佛、程金丽等。
二、以校本教研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学校把转变教师育人观、教学观、人才观,强力推行课堂教学工作为学校重点工作来抓,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校本教研的重点内容,开展了广泛的研究活动,各项研究活动都有全校教师广泛参与,并纳入学校总体工作规划中,对各项活动都做出了精心的安排和准备,活动前有方案,活动时有记录,活动后
有总结,讲究效果,不摆花架子、走过场。
三、以校本教研活动促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我校通过广泛调查,深入研究,找到了开展校本研究与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切入点,就是把全体教师纳入校本研究的大环境中,引导教师通过参与广泛、各种层次的校本教研活动,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促进教师而专业成长。
四、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通过各种形式的外出培训学习和学校印发教研材料学习,提高我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内学习、有组织、有测试。每次外出培训学习或者听课的教师回来后,我们都组织全校教师让其谈学习内容、心得、感受等,促进了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以校本教研剖析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我校把校本教研的重要阵地确保在课堂,立足于课堂教学的解剖,开展课堂教学指导,提高教学效果。为此,我校每个领导成员都能自觉地深入到班级,了解课堂教学领导成员深入课堂听课达40节次以上,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细致的课例分析,把课例分析反馈给上课的教师本人,做到了分析具体、措施得力,资助了上课老师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2024年课程调研报告 篇12
我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工作始于XX年9月,迄今已整整三个年头了。三年中,我们经历了目标的确立、方案的制定、初步尝试、阶段总结、改进提高的过程,全体教师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我们更加坚定了实施校本课程的决心,锁定了校本课程--“少年中华唐诗行”。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它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在现代文化潮流中,如何使这些艺术瑰宝重新被青少年们解读,使它绽放出崭新的光彩呢?是我们驻操营小学全体教师着重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许多唐诗历经时间的考验,直到现在仍然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在这里,我要谈的是,用一个现代人的情感与方式去解读那个朝代的古人心境,去领略唐诗的境界,使学生取得一种全新而独特的审美效果,在品味中感悟出古今文化碰撞的火花,感受汉语言文的魅力。
为了使小学生更好的走进唐诗,感受唐诗的光彩,避免“新版唐诗”(“春天不洗澡,处处蚊子咬。拿出敌敌畏,蚊子哪里跑”,“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直流三千尺,摸摸口袋没有钱”。)的再次出现,我校实行了校本课程《少年中华唐诗行》的研究活动,我们的做法如下:
一、用小学生所喜欢的优美散文笔法重新解构唐诗
诗歌的美,美在意境。许多唐诗特别是山水田园诗派,以简洁凝练的五言或者七言在平平仄仄中传达出了丰富的意蕴,营造了如画的意境,给人美的享受。如果单纯地用现代文去兑换古代词句,就不能扣住诗歌的灵魂,抓住其表现主题抒发情感的意象,保持原诗的风格和韵味,营造出意境美,使人们在品味诗歌时感受到作者特有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尚。这时就需要我们用较优美的散文笔法去尝试营造原诗的意境美了。
以王维的《鸟鸣涧》为例:
原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唐诗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他的诗意深重,意境空灵,这种风格在散文中能够很好的保留下来,如果使用了现代句法和词汇,会变得更活泼鲜亮:“就这样,夜轻轻地跌入了山林。
春桂把一些淡淡的幽香散落在山间,一些花开了,一些花又悄悄地谢去。黑暗被花朵击破,又很快归于清寂。
今夜,谁会在空灵的春日里忘却来路?谁会洗净一身尘世的喧哗,谛听生命的真实?诗人瘦瘦的手支着腮,凭栏远眺,深思的目光穿过了千年的驿道。朦胧中,露水不知不觉打湿了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