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课程调研报告(精选23篇)
2、课堂教学竞赛机制不断优化。我县积极组织县级课堂教学技能大赛,经过学校初赛、学区复赛,选拔出305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全县决赛,获奖教师90名。教研室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坚持“备、上、说、议、学”的课例研讨,力争使每一次赛课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参与教师最多。中老年教师展示优质课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培养一批实施新课改的中坚力量,传送最新的课改理念。“以教带研,以研促教”,大面积地提高我县教师承担新课改工作的能力,保证了我县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送课下乡”传播新课程理念。本着“基层需要什么,我们送什么”的原则,通过骨干教师示范课、研讨会等形式的活动为一线教师送去新的课改理念和教学方法,特别是对于农村和山区学校更要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教研员深入基层,与老师、学生一起探讨新课程中出现的问题,把新课改的理念最直观地呈现给老师们。本学年,我县共组织送课29节次,研讨会29场次。送教所到之处,大部分教师能认真听课,做好记录,课后积极交流,踊跃发言,各自阐述教学观点,不同的问题引发了教师不同的思考与反思。在互动交流中,以送教课为案例,拓展到整个新课程,这样的校际之间、教师之间的研讨交流,更新了基层教师的观念,提高了教师执行课改的能力,受到了基层教师的普遍欢迎。
课堂教学视导督促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本年度,教研室对我县中小学校进行了教学视导。视导通过看(实地观察)、听(按课表随机听课)、查(教学常规、教研活动开展情况抽查)、谈(与教师座谈交流、在全校召开反馈会)等方式进行。教学视导活动共听课229节,抽查教案229本、抽查作业30%,召开反馈会24场次,共同探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探索实施“一二三四课堂教学模式”。县高级中学针对学校部分教师教学随意性大,缺乏规范性、效率低的现状,借鉴各地经验,选择班级作为试点,尝试实施“一二三四课堂教学模式”。一指一个目标:提高教学3质量。二指两项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三指三个阶段:课前预习、课堂优化、课后巩固。四指四个环节,即课堂45分钟分为四个环节(阶段):提出目标问题,组织学习交流,训练评价反馈,巩固深化总结。组织教师深刻把握该模式,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效果较好。
三、以课题研究为支撑点,提高课改科学性
科学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需要发挥教育科研的专业支持和带动作用。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管理。“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以研究的视角看待常规教研工作,努力寻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是我县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对课题研究的整体定位。在课题管理上,我县突出教研员对研究过程的监控、指导作用。要求教研员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三到位”即:时间到位、指导到位、管理到位。
一是要求教研员每学期要安排时间,参与本学科的课题研究活动;
二是要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开展课题研究月总结活动,包括听课、评课、议课、案例反思与总结等;
三是要督促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中重要数据、重要案例、重要活动进行收集和记载,做好阶段性总结。
本学年,我县完成30项20xx—20xx年度伊犁州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的结题评审工作,28项通过州课题评审委员会结题;申报34项“20xx年自治区校本课题研究”,立项16项,现正在结题之中;申报20xx—20xx年度州级课题70项,正在审批之中;个别学校承担了国家十二五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策略与方法研究”、“中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自治区“提高中小学书法写字教育质量与效益的结合研究课题”等多项国家级、自治区级课题的子项目研究任务。
扎实开展校本教研工作。在课改之初,县教研室下发了《县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指导意见》,指导各校以新课改为背景,深入开展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工作,力争以教研模式的变革和教研实效的提高,来促进课堂教学4模式的转变和教学实效的提高。目前,我县校本教研工作初显成效。一是部分学校建立了较完善的教科研运行机制,形成校长室—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或课题组的教研管理网络。如二小、二中、等。二是部分学校制定了合理可行的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制度、规划、计划。三是教研室积极开展“校际交流、联片教研”,加大学区间的交流与合作,认真指导学校做好校本教研工作,提高我县教研的整体水平,以教研促教改。目前为止,大部分学校能根据校本教研要求有序开展校本教研工作。全县教师在州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获奖论文500余篇。
通过课题研究活动,既调动了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又引领了课改工作,同时也培养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以队伍建设为先导,提升课改执行力
推进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决定着新课程改革实施的程度。
加大校本培训力度,提升理论水平。
一是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各校大力支持教师外出学习。本年度,全县选派教师参加“国培项目”、自治区小学英语教学观摩与教材培训、自治区中学语文教师培训、伊犁州直高中课改联合教研、自治区高中骨干班主任培训等培训、观摩活动90人次;组织了4期骨干教师赴张家港培训近百人。
二是结合我县实际举办各类培训班,组织学校教师积极参训。随着新课程不断推进和各学科20xx版课程标准的推行,为适应新形式,我县邀请了3批教育专家进巩留讲学培训,参训教师达900余人次;针对我县双语师资薄弱,举办了“双语教师培训班”和“小学语文培训班”,参训教师120人次;组织了“20xx年中小学教师白板培训”,参训教师300人次;在“自治区20xx年高中骨干班主任远程培训” 、“20xx年新疆中小学书法教材培训”、“20xx年自治区中小学中青年骨干班主任培训”远程直播培训中,参训教师xx9人次;“20xx年自治区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培训”远程直播培训中,参训教师200余人;20xx年中考研讨活动160余人参加研讨等。
三是学校认真组织校本培训。学校以各种形式组织教师学习,涉及各学科课程标准、课题研究常识、研究性学习知识、教学常规要求等内容。学习的内容贴近教学实际,指向新课程改革,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与科研水平。学校采取测试考核、撰写论文、教学展示等方式督查评价学习效果。如县高级中学、塔斯托别乡中学等。
落实青蓝工程,实施任务驱动。我县各校将落实青蓝工程作为培养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重要途径。要求导师采取听课评课、疑难解答、检查指导等方式,从备课、上课、布置作业、管理学生、课题研究、专业成长等方面指导年轻教师。年轻教师虚心学习,自觉上进,夯实教学基本功,提高素质,向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发展。特别是高级中学实施了任务驱动,对作为徒弟的年轻教师提出“六个一”要求(即每周做一套高考试卷,每位青年教师承担或参与一项研究课题,研读一本教改论著(文章),拟制一份合格试卷,上好一堂汇报课,写一篇教学感悟论文),期末撰写跟师总结,完成六个一要求,并对结对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评价,效果明显。另外,高级中学还借助援疆教师,深入实施“青蓝工程”。
积极组织比赛,搭建展示平台。学校积极组织说课、教师解题能力比赛及教学论文评比等各类竞赛,检阅展示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课堂教学水平,树立榜样,总结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锻炼能力,组织教师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比赛,取得佳绩。如参加自治区中小学语文录像课评比2人获奖;区中小学综合实践说课比赛1人获奖;区小学数学录像课比赛1人获奖;州中小学数学教师论文大赛4人获奖等。
五、以评价改革为突破口,体现课改创新性课程评价主要从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两个方面开展。
建立有利于教师主动发展的评价机制。一是教师自我评价。每学年学校要求教师对照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工作作出客观的评价。二是学校考核评价。
突出多元性、发展性,不再简单地以考试成绩评定教师,多方面综合评价。如部分学校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教育实际,学校制订了鼓励教师创新的各项规章制度,奖励在教育科研、教育改革上做出重大贡献的教师,以此调动教师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级中学从教师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力度与实效、教学效果、选修课开设情况、课题研究成果、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目前教师评价已制定评价细则并据此进行学年综合评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