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作范文 > 报告范文

报告范文

2024年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精选14篇)

2024-10-12 17:55:38报告范文打印
2024年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精选14篇) 一、大棚发展现况西屏乡柏林村位于江油市城西12公里处,距绵阳市不到30公里车程,区域优势明显。盘江新河穿村而过,属盘江二级阶地,水利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辖6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456户,1559口人,基本农田900余亩。....

  (六)结合实际,制定了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规划

  地委、行署及相关部门结合本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十二五”期间,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3321”工程,即:建设300万亩草地畜牧业、300万亩特色经果林、300万亩蔬菜,200万亩茶叶、200万亩中药材。配合3321工程的实施,提出了建设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工程和“十带百园”(xx个5万亩以上的的xx大特色产业带,3个5000亩规模以上的特色农业示范园),具有全区的战略高度。另外,xx地区根据本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结合省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分别制定了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特色经果林发展规划、茶产业发展规划、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及油菜油脂产业发展规划等。这些规划的制定,进一步明确了该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定位、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对于下一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七)不断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20xx年以来,地委、行署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毕地党发[20xx]6号)、《关于建设特色农业基地的意见》(毕地党发[20xx]12号)、《关于实施“三万”农业示范工程推进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的意见》(毕地党发[20xx]13号)、《关于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的意见》(毕地党发[20xx]19号)、《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意见》(毕署发[20xx]3号)、《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毕署发[20xx]6号)、《关于大力推进特色林果产业发展,促进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的意见》(毕地党发[20xx]17号)、《关于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意见》(毕署发〔20xx〕26号)、《关于加快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毕地党发[20xx]16号)、《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毕地党办发[20xx]2号)等一系列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文件,提出加快发展马铃薯、草地生态畜牧业、特色经果林、蔬菜、高山生态有机茶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提出了“做优基地、做大产业、做强加工、做响品牌、做活市场”,“贸工农、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在全区组织实施“3321”工程即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三、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期间是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快时期,但是,由于该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口众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较差,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尚存在以上方面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

  一方面由于该区域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差、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人口多,另一方面该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长期以来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严重不足,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差,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目前区域内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在保灌田土的覆盖面、人均半亩口粮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的水、电、路配套等方面严重滞后,亟待改善。仅靠试验区自身力量,短期内难以解决,要实现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下大力解决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

  二是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虽然试验区结合当地实际,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在土地制度改革试验、林权制度改革试点,财政扶贫资金贴息、信用社贷款的扶贫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改革创新的力度和深度有待提高,特别是作为“先行先试”的试验区,在政策优惠制定方面,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系改革与建设方面,在农业科研机构体制改革方面,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融资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方面,在调动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等等方面,均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建立起调动多方积极性,促进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确实提高该区域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中的承接能力。

  三是投入力度亟待增强。

  期间,从中央到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政策,特别是对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工作给予最大力度的支持,试验区成为投入增长最快、增长最多的时期。但由于该区域长期投入严重不足,欠账较多,加之区域内原有的自然经济条件较差,从改革开发以来相比较,无论是投入的总量,还是人均的投入量,试验区均处于较低水平,投入力度亟待加大。

  四是科技支撑能力较弱,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

  近年来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进步,特别是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区域内农业生产的方式较粗放、良种覆盖率和良法到位率不高,标准化规范化技术的普及率不足,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等问题较普遍,随着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科技支撑能力弱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区域内的农业科技研发能力、科技储备能力、农业技术推广与示范能力、产业化升级的科技支撑等都还较弱,迫切需要得到加强。试验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6.4年,低于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为6.75年水平,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接受新知识、技术能力的能力弱,特别是试验区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滞留农村的多是老年、妇女和儿童,农业生产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

  五是保障体系有待健全。

  试验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产业技术支持体系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技术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体系、市场营销和信息体系建设等方面,有待加强和完善。

  四、对促进实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试验区成立以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支持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工作推进建议方案的要求》精神,积极支持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试验区人口数量、国土面积是全省第二大的地区,贫困人口是全省最多的地区,是全省具有重要战略的地区。加快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于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地委、行署及相关部门结合本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3321”工程(300万亩草地畜牧业、300万亩特色经果林、300万亩蔬菜,万亩茶叶、万亩中药材),结合工程的实施,制定了建设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工程和“十带百园”(xx个5万亩以上的的xx大特色产业带,113个5000亩规模以上的特色农业示范园)措施,明确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定位、发展思路和目标,思路清晰。

  我们认为:在促进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要始终坚持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带动战略,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用产业化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用城镇化理念促进农村发展,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在巩固粮食基础的前提下,要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项目为载体,良种良法配套为基础,规范化基地建设为重点,产业化发展为保证、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根本,下大力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促进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1、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加快体制机制建设。

  充分发挥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有利条件,加大改革创新步伐,要创造更宽松的政策环境,制定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快试验区农业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创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机制,建立充分调动社会各类资源积极参与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为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加大对试验区支持力度。

  从中央、省级层面,要制定对试验区更大的支持政策,在项目、资金、人才等各方面,进一步加大对试验区的支持。特别是要加强试验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在水利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水电路配套等多方面给予更大支持。

  3、加大对试验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持。

  一是建立试验区与省级农业主管部门、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建立紧密联系的专家团队制度,充分利用专家资源优势,为试验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充分发挥专家团队优势,获得信息、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更大的支持。

  二是建议试验区农业主管部门,按照确定的重点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加强与部、省相关部门单位的联系,组成特色产业专项考察调研组,深入试验区开展专项调研,从全省发展的战略高度,对试验区各优势特色产业,再次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进一步理清产业发展思路、明确产业发展的措施,促进区域产业之间的合理衔接,强力推进该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