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实践调研报告(通用27篇)
把握问题的纵深度。只有思考问题或现象的深层原因,才能把握这种问题或现象是怎样发生的,直接的原因是什么,间接的原因是什么,什么人或单位要承担什么责任,这些行为导致了怎样的后果等一系列问题。只有对事物产生的前因后果,对事物背后的复杂因素进行深入的剖析,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五、语言表达的准确恳切
语言是思想的衣裳,具有鲜明的“外显性”。问题性调查报告因为它的揭示问题、改进工作的目的,在语言表达上与其他类型的调查报告相比有更高的要求。它的语言依附于具体、完整、确凿的事实,一般不需要演绎和推理。这种类型的调查报告,政治性、原则性强,必须以对人、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来进行写作,要求结构严密、语言表达准确恳切。
准确是就报告的事实、数据、结论而言。调查报告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容许过度想象甚至捏造,如果事实不准确,那么调查的结论必然是错误的,产生的影响也必然是有害的。调查报告的数据是对问题进行的定量分析,不容夸大或缩小甚至虚构,如果数据不准确,那么问题的实质就不能准确把握,得出的观点必定缺乏说服力。调查报告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经过科学的分析产生的,结论的准确是指结论的必然性和客观性,如果是牵强附会或者主观臆断的结论,调查报告就不具备实用价值,没有意义。
恳切是针对报告的态度、语气而言。问题性调查报告写作的目的就在于揭示问题、“治病救人”,出发点是为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地暴露问题。因此,恳切的态度和语言容易让人信服,提出的建议更容易让人接受。反之,高高在上、高举指挥棒式的写作态度往往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反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2024年实践调研报告 篇21
调查目的:
了解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
调查时间:
20xx年5月~6月
调查地点:
花儿朵朵幼儿园
调查方法:
访问法、谈话法
调查人:
徐成秀
“玩”在日常生活谈话中使用之多,没有人会去追问“什么是玩”。所谓的“玩”,也就是游戏。游戏伴随着童年的生活,游戏的过程就是孩子发展的过程。儿童心理学家分析:孩子的活动有三种基本形式,包括游戏、学习和劳动。各种活动形式由于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各年龄阶段占有不同的地位,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工作规程》总则中明确提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但在当前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正确的游戏观
1、把游戏与教育教学活动对立起来
教育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的培养过程。而游戏,我们通常认为是一种盲目的活动,不如教育活动来的直接、具体。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怎样去解释孩子“为什么这样玩,不那样玩呢?”但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问孩子,“你在干什么?”孩子回答:“我在搓汤圆。”问:“搓汤圆干什么呢?”答:“喂宝宝吃。”显然,我们会发现孩子的每一个具体的游戏行为都是有目的、有结果的,是一种目的性行为。他们在自主的游戏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知识的迁移,和教育活动一样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2、把游戏仅仅看作是一种调节剂
幼儿的游戏通常发生在自然状态下,根据孩子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根据特定的环境的偶发刺激自发引起的。但我们没能将游戏纳入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影响、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大背景下,经常性的让幼儿在教师宏观的关照下,在不定期不定时的状态下高兴的参与来打发时间,游戏仅仅成为孩子学习后的一种放松和调剂。
3、轻视游戏的价值,更重视教育
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全面的人格素质。在教育过程中,通常的表现为对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素质的关系的定位。上课是一种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游戏是幼儿自发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游戏能否成为教学的组织形式,取决于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传统教育中,往往把传授知识看的更重。游戏虽不是以获得系统而特定的知识为目的的,但对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上课、轻游戏的现象统治着幼儿园教育。
(二)游戏环境和条件创设不利
1、游戏时间不足、空间狭小
为了让孩子能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发展,让家长也看到孩子在园有明显的知识效果,孩子们基本没有了游戏的时间,整天都沉浸在读写算中。即使有了幼儿的游戏,也是经常性被死死的限制在某一个地方,活动范围也受到班级界限的约束。为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教师们一般采取让孩子活动在自己的眼皮底下。
2、游戏材料单一
材料是游戏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游戏的工具,幼儿是通过使用玩具材料在游戏中学习的。不同的玩具、材料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教师提供单一的材料,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一般就是为孩子提供室内结构游戏、户外大型玩具,如创造型游戏和冒险性游戏参与很少。
(三)教师在孩子们游戏中充当导演者、指挥角色,游戏并非孩子们的自主性活动
在开展游戏活动时,教师们往往按自己的意愿给孩子选定主题,指定内容,确定游戏规则。例如在“娃娃家”时,为了保证孩子游戏的参与,不管孩子们愿不愿意,老师就指定孩子参与的角色,你是爸爸,你是妈妈,你是娃娃。在活动中,有的孩子也许就不能体验到游戏带给他的快乐。从他的心里,也许他不愿当爸爸,而更愿意当娃娃。这种方法,时常束缚幼儿的手脚,使他们被“定”在一个地方,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合作性、创作性,不能充分认识到幼儿才是游戏的主人。教师在游戏中,过分的强调施加给幼儿的压力,让幼儿并不能自主的体验游戏的.快乐,教师始终扮演着导演者、指挥者的角色。
(四)游戏在教育教学不能很好的融合起来
就活动的本质来说,一般认为游戏和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活动:游戏是一种不受外力约束的、是游戏者自发自选的活动;而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活动。游戏是由内在动机控制下的游戏者的单边自主活动,而教育是由外部要求控制下的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活动。游戏侧重从游戏者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出发来开展活动;而教育则立足于由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为核心来组织活动;游戏是在游戏者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自我表现活动,而教育是受教育者在一个未知领域里接受新知识的活动。教师们孤立的来看待游戏和教育,所以都不能把两者融合起来。
二、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和学习,树立正确的游戏观
1、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是基本活动、主导活动
在孩子的生活中,游戏的时间最长,游戏频率最高。幼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游戏,即便是学习、劳动、生活等活动,幼儿也是以游戏的形式来进行的。所以,游戏是孩子最经常的活动。
2、孩子的身心和谐发展是在游戏中实现的
游戏是幼儿不成熟、不完善的心理机能的反映,游戏的水平自然地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相同步,幼儿在游戏中总是选择与自己的需要、自己的能力相适应的内容、材料、同伴和活动方式来进行游戏,排斥过高或过低于自己能力水平的活动。所以,游戏是幼儿最适宜的活动,在游戏中,能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二)注重游戏环境和条件创设
1、保证孩子们充足的游戏时间
教师要确保幼儿在游戏中的时间,例如“娃娃家”的活动就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娃娃家”里应能容纳5、6名幼儿参加游戏活动,活动时间应在半小时左右,如果时间太短幼儿游戏不能尽兴,时间太长幼儿会对游戏失去兴趣。所以教师一定要掌握游戏时间的度。
2、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游戏材料
材料是游戏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游戏的工具,幼儿是通过使用玩具材料在游戏中学习的。在游戏中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有利于幼儿通过探索接受丰富的感官刺激,利用不同的材料去替代和想象,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比如在活动区中我为幼儿准备了许多半成品的材料,有各种质地不同的纸类材料(白纸、腊光纸、皱纹纸、信封),白纸可以画画、折纸。腊光纸色泽艳丽,可以折各种小动物,也可以作为剪纸的材料。皱纹纸可以做小花、拉花、还可以搓成纸球等。形状各异的纸盒(包装盒、药盒、化妆盒),可以做家具、汽车、玩具等。插塑玩具,木制玩具,美工材料(笔、油泥、剪刀等),可以让幼儿动手捏、搓、团、揉做成各种小动物和各种形状物品。用剪刀可以剪窗花、动物轮廓等等。游戏材料具有开放性、可替代性,幼儿想象创造的机会大大增加,游戏也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