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最新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范文(精选32篇)
这是我第一次直面突发事件,也是第一次亲身经历记者们口中的“抢突发”是什么概念。在这次突发事件中,每一个记者都是打起了20分的精神,在紧急的情况下、炎热的环境下,既要兼顾到新闻推送速度,又要注重稿件质量。在树荫底下抱着电脑一边写新闻稿,一边打电话了解各路信息的记者排成一排。老师和我说,这种情况在突发面前早已见怪不怪,熬通宵等后续也是必须要做好的事。
实习之前,我对于记者这份工作总是有着莫名的向往与敬爱,觉得记者是见证者、记录者、传播者,不管在什么社会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实习之后,我才深刻而明确地认识到这份光鲜的工作背后的辛酸与劳累。面对采访对象的冷漠排斥,他们好言好语相对,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一边挖掘新闻,一边顾忌着对方的隐私与禁忌。在突发事件来临时,他们没有余地再去考虑环境的好与坏,只有面对事件与事实的勇往直前。饮食不规律、睡眠缺乏对于他们或许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后来,因为老师的休假,我被交换到了时政新闻部。在来到时政新闻部后,我接触地更多的是各类与政府机关相关的政治性新闻,也跟着新的老师学习了一些时政新闻的写作。
印象最深的是对杭州首个“B2B”贸易港口试水的采访。众所周知,杭州是个电子商务十分发达的城市,借着“阿里巴巴”和“网易”等公司总部的建成对杭州电子商务的推动作用,杭州市富阳区也率先建成了首个直接面对美国、欧洲、澳洲等地的贸易港口。我去采访该条新闻时,也见到了新华社的记者们,旁听到了他们的采访。新华社的一名女记者在烈日下没有打伞,拿着录音笔,直接采访了杭州市海关局的相关领导。她问的问题逻辑清晰、有条有理,说话语速虽然偏快却清晰,能够给受访者一种十分专业的感觉。并且,她在采访过程中始终注视着受访者的眼睛,也会给人信赖和真诚之感。
回报社整理、写稿的过程中,老师让我帮忙搜集解释“B2B”含义的资料。没有经验的我直接拼接了一些百度搜索到的资料给他。结果老师比较严肃地批评了我,问我这些生涩的文字出现在头版头条时我是否愿意细看,又或者细看了之后能不能帮助我理解“B2B”的含义。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也明白了报纸是面向全社会发行的公共刊物,需要做的不是故弄玄虚,还是将各类事件与知识尽可能用通俗易懂却不失内涵的方式普及给社会读者。在整理了资料并结合自己的改动之后,我再次给老师送上了自己编写的“名词解释”,总算获得了采纳与认可。
另外,我还跟随老师采访过一些慰问退休老干部、视察污水治理情况的新闻,也参与过政治会议,对于严肃的时政新闻也有了一定的改观与更加深入的认识。
让我比较高兴的事,我写的一篇关于“控烟”的小稿件,完整地出现在了《xx日报》上,也算没有辜负自己20多天的努力,以及也要感谢老师对我的教导与鼓励。
报社实习,让我第一次走出了象牙塔,走出了自己理想当中的幻想王国,直面现实与这份工作。也许我以后不一定会从业于媒体,但是从实习过程中学习到的求实精神、讲究效率的态度,会对我今后不管选择什么行业,都产生很好的影响。
记者们的生活不是一般上班族那样朝九晚五,却充满挑战性与趣味性。你每天都能面对不一样的人与事,也在接触这个社会中发生的。我敬佩这些站在新闻最前端的人们,也渴望经过多年的学习与实践之后,成为他们之中并不逊色的一员。
2024年最新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篇30
20__年7月1日至12日,我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15班和12班去四川成都飞机制造厂参加社会实践。其中的一天我们参观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和青城山景区。
A都江堰:
都江堰是一个防洪、灌溉、航运综合水利工程。
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也叫分水鱼嘴。鱼嘴是一个分水的建筑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筑了离碓(同堆),离碓就是开凿岩石后被隔开的石堆,夹在内外江之间。离碓的东侧是内江的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碓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 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 天府之国.都江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都具有比较好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工程规划相当完善,分水鱼嘴和宝瓶口联合运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枯水流量。
为了控制水流量,在进水口 作三石人,立三水中 ,使 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这些石人显然起着水尺作用,这是原始的水尺。从石人足 和 肩 两个高度的确定,可见当时不仅有长期的水位观察,并且已经掌握岷江洪、枯水位变化幅度的一般规律。通过内江进水口水位观察,掌握进水流量,再用鱼嘴、宝瓶口的分水工程来调节水位,这样就能控制渠道进水流量。这说明早在2300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在管理灌溉工程中,已经掌握并且利用了在一定水头下通过一定流量的堰流原理.在都江堰,李冰又作石犀五枚,……二在渊中,二在渊中 是指留在内江中。石犀和石人的作用不同,它埋的深度是作为都江堰岁修深淘滩的控制高程。通过深淘滩,使河床保持一定的深度,有一定大小的过水断面,这样就可以保证河床安全地通过比较大的洪水量。可见当时人们对流量和过水断面的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应用。这种数量关系,正是现代流量公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修建过程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1、宝瓶口的修建过程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之所以要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才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2、分水鱼嘴的修建过程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修建者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3、飞沙堰的修建过程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