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社会实践报告3000字(精选32篇)
结论与建议: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自觉改造客观世界,使外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的现实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人的活动,而人是社会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因此,实践不是单个人孤立的行为,而是社会的活动。所以,实践作为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在社会历史中不断发展演变的。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三下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新时期的深化发展,是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有益补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的标准,社会实践不但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自我才能,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也是培养和锻炼同学们综合能力的一个阶梯,更是一个大学生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练场地。了解国情是年轻人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放眼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对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有所了解才行。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可以使同学在实践中更好的认识国情,贴近社会,从而确定比较正确的人生前进方向。作为高校教育者,如果能引导大学生将强烈的使命感转化为学习、服务、实践、奉献等实实在在行动,把行动变为责任,将会使大学生在人生轨迹上树立起更高的起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应该说不仅有助于他们较快适应、融入社会,同时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
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了亲身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人们去解决这些问题。而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与此同步,人的认识能力也就不断地改善和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但是认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如政治活动、社会改革实践、阶级斗争等。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实践,使实践与认识相结合。大学生可以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结合所学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既提高能力又服务社会,这是一种双赢的选择;二是志愿者服务,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利用专长服务社会,回报社会。三是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一种贯穿于日常生活当中的社会实践形式,以小见大,以细微之处见长,是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长效机制。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形式。很多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各地和很多行业去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考察,回校后进行认真的讨论总结,用他们自己的视角来理解社会,思考未来的人生道路。
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那份热情。正因为如此,我才渐渐地懂得了一个道理:要创造自己的事业,就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凭着一个人对工作的执,坚定的信念会指引着他走向完美的事业之路。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里,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体会到了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这时才发现自己是最幸福的。因为我还在学习的阶段,还没能真正地接触事业,没能真正地了解到工作的难处和辛苦。想起来,还是觉得自己现在还是不错的了,能在这么好的环境下读书,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只是,我觉得个别惭愧,都怪自己不够争气,不珍惜这好的时间和机会去好好读书,整天都无所事事,在家里一点事也不会做。是这一次社会实践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同时也给了我一次记忆深刻的经历。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3000字 篇8
据统计,我国的孤儿数量在12年间翻了10倍,大多数弃儿是因为先天性的疾病或缺陷而遭到父母遗弃,一部分是因为贫穷没有能力抚养。他们被送到孤儿院或社会福利机构,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与呵护,这些善良的小天使们更应该得到我们的关爱。而那些伴随着孤儿成长把最无私的爱奉献给孤儿院的人,是孩子们眼中最可爱的亲人。
一.实践目的
为奉献爱心,收获成长挑战自我,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实践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体验团队精神的合作互助,以便在毕业后能更好的走入社会,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的处理各方面问题,深入孩子们的内心,了解他们,在活动中汲取知识,体会快乐。
实践一方面实现我们当代大学生该该尽的义务和责任,为孤儿们,奉献爱心,让自己的所学之处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通过这次实践不仅给孩子们带去温暖和快乐,也让我们团队的友谊更加坚实,激励着我们团结一致,勇敢向前。
二.实践内容
20xx年2月10日,我们一行几人去往平舆县“希望之家”孤儿院,在这里展开了我们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因为和院长提前已经进行过沟通和联系,所以刚一到门口,院长就看到了我们,孩子们也走上前对我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团队成员也表达了能够前来探访孤儿院作为社会实践的荣幸。我们团队在来之前在学校和当地募捐收集了一些自己和朋友的棉衣,图书,又买了一些零食,礼物不多,但是在寒冷的冬日,我们诚挚的爱心还是给孩子们送去了很大的温暖,院长夫妇和孩子们都十分真诚地表示谢意,一位小女孩拿着带去的棒棒糖,一直冲我们甜甜地笑着。
之前由于有事耽搁了,去的时候正好赶上Ben先生和他的妻子Michelle还有孩子们准备吃饭。主食竟然是地道风味的中国卤面和紫菜蛋花汤,孩子们都吃得津津有味。Ben先生的小儿子,这个可爱7岁的小家伙Hans还用一口非常流利的汉语礼貌地邀请我们共同进餐。在饭桌上,美国夫妇俩与孩子们不停地嬉戏、“打闹”,孩子们无拘无束,“爹地”、妈咪”地叫个不停,每个孤儿的脸上都徜徉着幸福的笑容。
吃完饭后Ben院长热情地带领队员们参观了解孤儿院的生活环境。走进“希望之家”的走廊,一尘不染的地面光洁照人,整洁明亮的厨房、餐厅、卧室设施完备,温馨宜人,让人难以将这一切与孤儿院这个名称联系起来。看到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脸,我们给他们讲述中国关于过年的传统文化及习俗。其次,讲述了我们的大学生活,让他们更好的了解大学校园,促进他们的求知欲。
不算宽敞但是整洁明亮的幼儿园教室(有些年龄大点的孩子在附近的小学上学,每天由Ben院长按时用车接送),温馨整洁的宿舍,条件虽然比不上城里的家庭,但对于孩子们来说,这就是他们童年最美好的地方。孤儿院的工作人员不多,Ben院长身兼数职,既是院长又是英语、体育和科学老师,他的妻子由于之前在美国从事过护理工作,自然成了孩子们的营养师和保育员。他说,只要孩子们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成为有用的人,自己不怕辛苦。我和队员们都被院长这种无私奉献、跨越国界的博爱的精神所深深感动。
参观完后队员们还和孩子们进行了互动,大家一起在院子里玩游戏,孩子们那一张张稚嫩的笑脸,一阵阵天真清脆的笑声,感染着每一位队员。
但在这时我不经意瞅到院角冲出来一位神情痴呆的儿童,跺着脚,拍着手掌,热烈地对着我们笑着,刚刚还沉浸在和孩子们嬉戏打闹的喜悦心灵不由一惊,这也是我们进入孤儿院后受到的第一次打击。
不想用过多的语言去描述孤儿院里的孩子,他们不是没有父母,只是被抛弃;他们并非无欲无求,只是他们生来遭受不公的待遇,不公的命运,得不到寻常家庭的孩子所需要的关心和爱的滋润,她们无疑是可怜的,没有父母的爱在孤儿院里生活成长。虽然衣食无忧,但是却失去了他们最重要的感情依靠。这些孩子们是我们见过的最可爱的孩子,可是却有着这样的遭遇和命运。孩子在没有父母之爱渐渐长大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时期特别的古怪,他们怀疑自己不好,十分的敏感多疑,看着直叫人心疼,好在这些孩子在Ben院长夫妇关怀下衣食无忧地生长,提供给孩子们的条件都是最好的,让他们在没有爱的基础上得到一些补偿,能顺利安全健康平安的长大。孤儿们是可怜的,这个年纪的孩子本应娇生惯养受尽疼宠,可是他们却没有这个福气享受这些本该属于他们的感情。我们平常不光只顾能让他们吃饱穿暖健康长大,而是要从学习、生活、为人处事,修养等多方面进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