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社会实践报告优秀范文(精选30篇)
为反复操练,我们全家吃了n天的面条。据说面煮到八成熟即可停止加热,剩下二分靠余热就焖熟了。独立行事时,依其色泽、形态,加上几日来的经验,偶尔还是把握不好火候,不小心弄得面烂熟。炒菜时动作不及,葱花也容易糊。多吃了几天,对添水量也有些数了,也知道在炒锅中适当添些水可以防糊,调到小火也可,实在不行就把锅端起来。出锅时再舀点汤小尝,据此补盐,所以饭的盐味不会是问题。多年来,家煮面几乎没什么味道,所以我弄的味道差之不远,只是偶尔口感更跌一层楼。到底也是饭,还是可以吃的。
从小钟情于面疙瘩汤,寻思自己宁可多吃几天有味道的面疙瘩汤。工序不很复杂,只是熟练程度不够,动作慢些,羞于人看。炒好白菜,添半锅水。等水开的同时调制面疙瘩。最初是用工具蘸着水往面里洒,后来见太麻烦,干脆把面盆放在水龙头的缓缓细流下,并快点搅面,这法还可以。等盆里有百分之八九十的疙瘩,就可将它们慢慢撒到水开的炒锅。可能由于添水不当的缘故,疙瘩汤有时稠得可作老家里打的浆子,有时大约是黏在一块了,疙瘩有些大。不过味道还是可以的,况且稠一点,味浓一点,别有另番口感。
要命的是有时做多了,尤其是面条,食之无味,又弃之可惜,剩饭就不可避免了。我终于明白以往面对我和爸爸一个劲儿地推辞“不要了”,为什么妈妈还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劝道“再来一碗吧”“就半勺”。大家都不爱剩饭。剩饭占锅占盘,又不新鲜,费电费空间,还与周遭环境很不协调。无奈的剩饭。于是我尽量遵循爸爸倡导的理念――宁缺勿滥。
以前妈妈做好饭总一遍遍催我和爸爸快来吃,我俩常磨蹭至餐桌,捧起碗又进客厅聚焦于电视荧屏。现在留心到妈妈的一次次警告不是无谓的唠叨,我分明看到了久候我们的饭菜时常又被热一下,而面条水还容易蒸发,盛好不快吃就在碗里黏得一塌糊涂。不经意间,本不必消耗的能源就这么耗费掉了,怎不让人心疼!不得不做完饭,像妈妈一样吆喝一下,催一下“赶紧的”。
于是不禁联想到许多细枝末节:饭只剩一点,偏偏没吃下,仍往冰箱里塞;饮水机烧开了水也不喝,不喝时也不关,一遍遍呼啦呼啦没完没了,损健康又浪费电;微波炉的灯亮了一顿饭工夫;电磁炉、电视机长时间处于待机状态……凡此种种,点点滴滴,俯拾即是,常视而不见,偶尔念起来又慨叹万分。值得荣耀的是,我带动全家行事,以身作则,爸爸虽笑而不表态,妈妈虽嘴上不以为然,实际上倒也留心了许多。
最爱一家三口包水饺,其乐融融的好风景。妈妈擀,爸爸包,我则一会儿擀,一会儿包,听他们聊天说笑东拉西扯,偶尔掺和几句。馅子较干,我则包得顺利。倘若菜析出的水多了,包不及就走水,最后弄得饺子皮黏黏的,不得不撒上些面粉,捣鼓半天,勉强凑成个模样;如果问题大了,便让爸爸修补一番。擀皮不甚快,赶不上爸爸包,心中发急就手忙脚乱,有时见势不及,就不按套路了,干脆擀几下再抻几下。依这等干法速度倒也提高了不少。擀起来挺带劲儿,一直擀到手心发痒,想罢手,眼见剩得也不多了,索性一并都擀完了。一回生,两回熟,多吃几顿饺子,自然上套路了。小有成就,自我感觉良好。
老家里做饭又是另番景象。我没什么本事,只拉拉风箱,添添草,透过滚滚炊烟看戴头巾、系围裙、执炒勺的姑姑婶婶围着灶台团团转。这里的炊具较原始,仍是大口锅、土灶台,煤气不常用,抽油烟机省掉了。一顿饭下来,大家都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手苍苍十指黑”。春节前后,来客频繁,常现此番热火朝天的景象。主妇们备饭时进进出出忙里忙外,开饭时呆在厨房静候堂屋里老少爷们酒足饭饱,之后把撤了的酒席挪回厨房,就着剩菜填填肚子,为新一轮运作供能。老家主妇持家的冰山一角,已令我感慨万分。可以想象,这里一代代青春年少的小媳妇都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油烟熏陶下熬成婆的。一年到头勤勤恳恳,好不容易过个年,仍是忙忙碌碌,不胜辛苦,再加上教养子女这份苦差,真真了不得。养家糊口固然不易,家庭主妇又怎好当,韶华尽泡于汤。
爸妈上班,饭后处理工作便交给我。相比做饭,这容易得多,我也更乐得接受。抹桌扫地,一会儿的工夫;洗碗刷锅,戴上织手套,套上胶手套,泡一泡,刷一刷,冲一冲,烫一烫,简洁明了;末了摆摆椅子,工序毫不复杂。就是像妈妈一样动作慢,饭后至少忙乎半小时。不禁感慨:生活不容高来高去地空谈,只许脚踏实地地真干,哪怕一顿饭,也毫不含糊。
至于地面,贵在保持。大家配合较好,他人搞清洁时不妨碍、不干扰,自觉维护,无为而治。每日饭后无非扫扫小尘小粒和头发。地面上的头发最惹眼,尤其是妈妈的眼,以至于“扫头发”几乎成了“扫地”的代名词;地面脏也多半是因为有发丝。每天早晨,妈妈习惯性嘱咐我饭后到各房间扫扫头发。梳头掉发,掉得我都不大好意思了,不得不及时清理;梳完头习惯性把头发摸一把,察看是否有潜在落发。
水也是干扰清洁的罪者。但凡洗涮,台子上总会溅上水滴,须及时抹干。临出卫生间,要用拖布弄干地板和鞋底。破旧棉单委身伺候地板,脚踩操作,省事又方便。是妈妈跟邻居学的,生活之经,相互取之。
总之,平日勤扫勤擦,每次省时省力的多。家,要靠大家共同维护。
叠被不是苦事。军训时学了几招,更加不中意于爸妈的手艺(当然上班紧,不拘小节,也是可以理解的),况且自己也有工夫,索性连他们的一并揽了过来。起床后拉帘开窗,掀被通气,等别的事忙完了,回头再来叠。既是在家,无需效仿军人风格弄出僵硬的折痕。主导方向是向豆腐块靠拢,使其大体形态工整,细节处保持两垂直面平滑过渡,自然又有人情味。爸爸说叠得不够标准,我则觉得这体现了家庭别致的风格。自认为松软的家用被子做成棱角过分分明的豆腐块,就有些古板了,不太协调于四周柔和的格调。也曾想过,直接把被子铺在床上,不必叠,也恰好省得晚上再铺。但转念想,不叠被像什么话,一大早就这么慵懒,整个一天不都得松松垮垮似一滩烂泥?一日之计在于晨,积极向上的起始预示着充满活力、踏踏实实的一天。叠被是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不可或缺的一节。整齐的被子赏心悦目不说,还体现了主人良好的生活习惯,达观的人生态度。
洗晒洗衣物恐怕是相当浩大的工程。印象中,妈妈每天下班回家都会为此不疲,奔波于阳台,穿梭于卫生间。辛苦洗衣服的人更注意保持衣服的整洁,怨不得妈妈时常抱怨衣服脏得厉害,时常提醒大家注意衣服的整洁度。不提醒不行,提醒了收效不大,提醒遍数多了,又成了唠叨,人多半不愿听,无奈啊。自己洗很累,让别人洗又不放心,况且这些年都这么过来了,洗衣重任终究自己扛了。何时晾晒被子,何时立秋要备好衣物,何时换季要收好衣物,收之前要清洗一遍,定时清洁一下家具之类,关照好家人的冷暖……凡此种种,对我来说太要人命了,可妈妈都要、也会操持好。
我能做的,最最起码尽量不添乱,不能制造麻烦。回家前自己能洗的衣物就在学校自己解决了,少带了麻烦回家;回家后的最初几天,把自己换洗的衣物自己洗好了。洗完脚自己顺便将袜子一并洗了。平时在家注意尽量保持衣服的洁净,必要时戴了套袖等。
再者便是遵从妈妈的嘱咐,诸如看阳光好了抱出来被子晒晒,下午三四点钟替她收被收衣,烧壶水之类的举手之劳。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优秀范文 篇27
这是我进入沈阳医学院的第一个寒假,美丽的沈阳医学院,承载着我的梦想——去当一名光荣的白衣战士。生命的意义是由自己定义的,为了给自己医学知识充电,而实践的过程是所有课本不能给予的,所以寒假期间我便来到朝阳市中心医院实践。
因为不经常到医院来,刚开始在外面看医院好像分成了4个部分;120急救中心,紧急救援指挥中心,门诊部,住院部。进入医院,里面人来人往,可以用络绎不绝来形容了。医护人员有条不紊的做着自己的工作。有些你病人家属也轻车熟路,取药,检查。好像常来的样子。而有些病人或病人家属是找来找去,可能是第一次来吧。遇见穿白大褂的就问什么科在什么地方,医生细心清楚的告诉他。我的医院也不熟,我想以后要是遇到这种情况可怎么办呢/所以我医院里里外外看了一遍,有的不好找我还记了一下。没想到后来还真用上了。
一位阿姨陪着一位老奶奶向楼上大厅走来,问路边的人‘风湿科’在哪?那人不知道。我就走过去,我说阿姨你是找风湿科吗?我带你去吧。到了门口我指着门牌“这就是”。我终于可以做件事了,先前看着医护人员忙来忙去以及病人那焦急的身影,我就感觉自己什么都不会,来这里都碍事,现在不这样想了。我想我什么时候才能再不是个旁观者,而在其中出一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