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公司实习生心得(精选32篇)
三、技术设计
1、平面控制测量
采用拓普康GTS-201N型全站仪。通过实地勘察发现,由于道路的翻修,我组测区内的已知控制点几乎全部被毁,再考虑到之后的碎部测量,我们从我组测区以北约60米的地方找到两个已知点011号和012号点,将其连线作为已知边向我组测区引了一条具有12个控制点的闭合导线,在实地用油漆做好标志并编号为6001、6002……6009,其中有081、005、006为已知点编号,但被我组视为未知点仅引用了编号。
2、高程控制测量
采用自动安平水准仪。根据所布设的图根导线路线和实际情况,从012号点沿着导线方向一直回到012号点施测一条水准路线,按四等水准要求进行观测。其中,由于6002号点
到6003号点、6005号点到6006号点的视距过长,在这两组点之间布了两个转点6s01和6s02。
3、碎部测量
利用全站仪根据平面控制测量测得的控制点坐标数据,测量碎部点坐标,测量数据直接记录于全站仪中。在通视条件受阻和无法到达的情况下,根据地物的相关性,用皮尺直接量取距离,并绘好草图。
四、作业方法
1、平面控制测量
(1)根据老师提供的已知控制点资料,到测区进行实地勘察,根据已知控制点的完好情况和准确性,初步考虑导线的布设。
(2)在本组测区内,综合考虑测区内已知控制点的数量、分布、地形条件及方便之后的碎部测量等因素,根据技术要求,确定导线的布设形式及控制点的位置,绘出导线点位置的导线设计略图,给老师过目并听取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做适当的修改。
(3)带着导线设计略图,实地查看并设计导线点的点位,用油漆做好标志并编号。
(4)使用三联脚架法测量,以减小仪器对中误差和目标偏心误差对水平角观测的影响,提高水平角观测精度,同时减小工作量提高效率。
(5)水平角测回法观测一测回,在两个半测回角值之差符合规范要求的情况下,取其平均值作为本测回的最后角值。
(6)垂直角中丝法观测一测回,要求指标差不超出一定的范围。
(7)边长观测,采用全站仪测量斜距,一次照准,读取两个读数。
(8)每一站量取仪器高和目标高,在测站上计算各种限差,确保无误后搬站,搬站时不要遗忘任何仪器。
2、高程控制测量
(1)根据已经测过的的导线路线,结合实地情况布设水准路线,采用四等水准测量观测程序进行,使用双面尺法观测。
(2)在观测时,要求前后视距大致相等,安平水准仪后,读出中丝和视距丝读数。
(3)中间转点及土质松软处加应尺垫,以提高测量精度。
(4)每站观测结束后,记录员当场计算,各项指标达到技术要求才可搬站,否则重新测量。
3、碎部测量
(1)将平面控制测量测得的坐标数据带在身边,使用全站仪和单杆棱镜测量碎部点。
(2)将全站仪架设在合适的控制点上,对中整平后,量取仪器高并读取镜高。
(3)在仪器内建立一个新的文件,输入测站点数据,然后瞄准后视定向后返回上层菜单开始测量碎部点。
(4)在测量碎部点的同时,绘制草图,在图上标明测站号和各点点号。
4、电子地图成图
本过程在室内完成。首先在电脑上安装AutoCAD和南方CASS7.0成图系统,将全站仪中数据导入电脑,结合绘制的草图,利用该软件绘制出一幅1:500的150m×150m电子地图。
五、技术要求
1、平面控制测量
(1)水平角观测一个测回,半侧回归零差≤18″,半测回较差≤24″;
(2)测距往返各测一个测回,读数较差≤10mm;
(3)三角高程测量采用对向观测,每个单程竖角观测一个测回,仪器高和目标高均记录至毫米;
(4)图根导线测量技术要求(n为测站数):
(6)每个组员在施测中保证独立观测1~2站,记录1~2站。
2、高程控制测量
(1)四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L为以km为单位的水准路线的总长):
(2)每个组员在水准观测中确保独立观测记录10站以上。
3、碎部测量
(1)仪器对中误差不能大于2mm。
(2)仪器读数、绘制草图、跑尺,要求每个组员独立操作不少于2站。
六、计算成果
1、导线计算
导线容许角度闭合差=144″;角度闭合差=117″;
纵坐标闭合差=-0.1184m;横坐标闭合差=0.0261m;全长闭合差=0.1212m;
导线全长=866.706m,导线相对闭合差=。
2、水准计算
水准路线总长=871.5m;容许高差闭合差=19mm;高差闭合差=6mm。
七、成果评价
由于在施测过程中,我们态度认真操作严谨,部分控制点经过了多次重测,测得的数据精度较高,各项限差都在允许范围之内,测量结果符合要求。
实习总结
为期三周的测量实习已经圆满结束,这次实习巩固了我们对《测量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通过三周的合作,同学们之间增进了友谊,锻炼了合作精神。虽然实习很辛苦,起早贪和披星戴月,有几天要顶着严寒在外面呆10个小时,但是当看到我们的实习成果时,我们还是很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