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精选25篇)
临行前,一些小朋友给我们写了信,有的小朋友画了画儿送给我们,不究这些东西有多好,单是它饱含的情谊,就是无价的。
在xx村的最后一晚,小分队成员与老师以及xx村的小朋友们在xx村综合服务中心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乡村晚会。舞台简易而用心,节目丰富而多彩,晚会虽小,却传达出小分队成员的热情和小朋友们的积极态度。孩子们的歌声稚嫩而甜美,在他们的歌声中,我们仿佛回到了童年,回到了那些天真烂漫的岁月;而小分队成员的节目则新颖独特,让孩子们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大学生活的向往。也许,小分队成员们是成功的筑梦师,就像他们的队名“梦之翼”一样为孩子们筑造美好的明天的梦,为他们的梦,插上轻盈的羽翼。
美好的时光总是太匆匆,仿佛你才是昨日来到,今天就要离别。7月21日,中医药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团之行圆满结束。在村民和小朋友们的挥手道别中,我们回到了自己的出发点,回到了自己的归处。这次意义非凡的志愿服务活动,定会在村民及村里孩子们和我们小队队员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孩子们,可能是希望和信仰,而对于我们的队员,的则是作为一名医学生和准医生的责任与担当,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及行医生涯中,这段记忆会深刻影响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在外国语学院信息督察部做干事已有几个月,这几个月的工作让我感触颇多,也获益匪浅。通过认真执行部长和副部的工作安排,我不仅对我们部的工作职能有了清晰的认识,而且对我们部工作的内涵和意义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篇24
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发展,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才将真正得到体现。
近年来,关爱留守儿童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他们是最需要受到关注的一个群体。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热心、爱心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关心。 7月13日,我们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团也来到兰考县,发放关于儿童心理问题的宣传手册,进行针对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热情接受群众咨询。在对留守儿童的调查实践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村里的建设,也从孩子,农民,村干部的质朴中,我们感受到那份城市人中少有的简单。经过我们的采访,知道了村里就业的艰辛,孩子受教育的困难以及父母外出打工无人陪伴的孤单。在同情的同时,我们更多了一份责任,所以,我们要为孩子们有为更好的生活而努力。或许,我们的实践不能反应村里的每个角落,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我们的实践能够受到更多人的关注,更多人注意到在大城市的周围,来关爱这些留守儿童,哪怕只是一个微笑,也能为他的心房增添一丝丝温暖。
在与孩子们的接触与交流中,我了解到由于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教导,时常想念他们的爸爸妈妈,以致有些孩子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心中不免一阵心痛。但是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能够努力学习,为了梦想而奋斗,我不禁又感到欣慰,为他们感到高兴。的确,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会体验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与感受,这让我更加理解了“纸上来的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的含义。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走出校园、踏上社会,展现自我绚丽的舞台,也是一次能让我们能投身社会、体验生活、服务人民的绝好机会。
模拟法庭活动也是本次实践的一大亮点。在前期排练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参与,做好了庭审前的准备工作,进行了细致的工作分配。为使得整个模拟法庭的程序合理现场逼真,保证法庭审理的庄严圣神,在正式庭审前同学们进行了多次排练。从活动开始书记员宣读法庭纪律、审判员入席开庭工作准备就绪,到开始审理、举证、法庭辩论,至最后合议庭对本案进行议论,就本案的性质、适用的法律、是非责任做出结论、审判长宣读判决,各环节紧紧相扣。14日,我们普法团的志愿者们在兰考南湖广场进行了模拟法庭的演出。我在本次演出中扮演审判员的角色,活动当天温度高达37度,烈日炎炎下,我们全身都被汗水浸透了,但看着现场的群众们、同学们都被法庭气氛深深的吸引着,我也自觉地继坐正身子,继续为观众带去认真严肃的演出。
模拟法庭的成功开庭,不仅向群众们普及了法律知识,增强了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了他们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而且通过活动的开展深化了群众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法治二字的理解。
这几天的下乡实践,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兰考人民的热情与善良,公交司机、饭店老板、村民们的热情与好心让我们犹记于心,再次让我们体会了兰考人民的淳朴。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我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另一方面,我们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表现出了经不足,处理问题不够成熟、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我们回到学校后会更加要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不断深入到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篇25
扭拧的乡村小道上,这辆庞然大物终于缓缓启动了。昔日在高速公路上疾驰的飒爽英姿,如今在坑坑洼洼的,树枝旁逸斜出的泥道上,竟显得如此局促。
坐在靠窗的位置,视线自然落在了路边一棵棵在慢慢向后移动的龙眼树上。亚热带的自然气候以及当地特有的自然条件,使龙眼在这里找到了扎根之所,所以在这个乡村地区,龙眼树自然而然代替了一般的绿化树,成为了白石小镇上独特的标志,以高傲的姿态雄踞在道路两旁。
窗外不停切换的景色并不陌生,和八天前一样,只是移动方向相反了罢了。八天前匆匆到来,八天后匆匆离去,一直追求理性思维的我,不喜欢在离别的时候留下任何感性又无用的液体,可当车子慢慢驶离这间我们待过了八天,并且以后几乎没什么可能再回来这间学校时,心里到底还是忍不住涌上了淡淡的伤感。
回想在这里度过的八天,虽然不能说每天都是惊心动魄,但可以说我们每一天过得都很不一样,因为,我们每天都在成长,和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八天前,一群满怀对陌生生活的期待和对支教志愿事业的热情的大学生背上行李,经过三个多小时车程的颠簸,踏进了这间偏远的小学,电白县黄岭镇白石小学。校园的简陋,寝室的破旧,厨房配备的落后,让虽然早已做好心理准备的我们刚看到时,内心还是难免有点惊讶和不安,可是当地小学的领导亲切地笑容和孩子们活泼的身影很快就驱散了我们心中的不适。知道我们要到来,校主任很早就开车到村口接我们了。而孩子们对于我们的到来显得非常的好奇,一直处于很兴奋的状态,这算得上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吧。
一切都安顿好之后,第二天,我们的支教工作就拉开了序幕,并且很快就进入了正常的轨道。孩子们那永远都充满活力的状态很轻易就感染了我们,让我们不禁想起了我们久违的童年。刚开始的接触,我们相处得很融洽。课堂上他们争先恐后地举得高高的小手和那一张张认真的小脸让习惯了学生角色的我们第一次尝到做老师的甜头。上课前孩子们全体齐刷刷起立,大声地向你喊着“老师好”,孩子们那么认真听课,那么积极回答你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从前那么习以为常的行为,现在从一位老师的角度来看,心里是感到这么的满足和欣喜,这份满足和欣喜足以抵消前一天晚上在闷热简陋寝室里五个人挤在两张木床上的煎熬和烦闷。从孩子们那里,我们开始获得了当老师的自信和力量,我们开始爱上了这些农村单纯可爱的孩子,我们开始享受站在讲台上看着孩子们向我们投来的好奇的目光。
可正当我们在为我们刚刚起步的教师事业取得的成就沾沾自喜的时候,我们队伍集体遇到了一个大难题。经过几天的相处,活泼好动的孩子们开始熟悉了这些“新老师”的教学方式,他们知道站在讲台上生涩的我们对于他们的调皮捣蛋不会像他们原本的老师那样用凶恶的眼神让他们安静下来,他们开始在课堂上“为所欲为”,在课堂上大声说话打闹。没有任何经验的我们以为只要我们在课堂上笑着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感受到我们的好,也会给我们报以微笑。可事实上,我们一味的忍让让他们更加“放肆”,我们开始慌了,我们不知道我们应该怎么办了。我们尝试在上课时忽略那些故意捣蛋的孩子,只把眼光放在乖巧的孩子的身上,但是,那些孩子过于活跃的打闹让我们的课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被打断,我们的热情和信心也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了打击,我们开始迷茫,我们不知道对待这些调皮的孩子该怎么办,我们的耐心渐渐在磨损,我们开始感到心灰意冷。幸运的是,小学的校主任一直关心着我们队伍教学活动的进展。当知道我们都遇到了这个瓶颈无法突破时,经验丰富的主任给我们讲了许多关于他以前教学上的一些具体例子和经验。鲜明的例子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原来作为一名老师,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对待学生,不能仅仅靠笑容让他们“屈服”,但也不是靠站在讲台上发号施令来让学生服从。刚柔结合才是最好的方法,而这个刚柔的界线,只能靠我们在实践中一点一滴地摸索总结出来。随后,主任也给我们出了一些小主意,如果学生真的不听话,可以适当的时候把主任或者校长“搬”出来吓唬一下他们。这个方法后来我们实践证明了似乎还挺有用的。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停地学习,不停地吸取经验,也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们第一次体会到,从前的我们会因为老师的写在作业本上一句简单的评语耿耿于怀,现在才知道,老师的心也会跟着学生的一个小举动而有所变化,他们上课认真的表情会让我们感到欣喜,他们一个不听话的小举动也会让我们感到沮丧。每一天,我们都认真地感受着老师的感受,每一天,我们都在认真地学习,每一天,我们都在认真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