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作文(精选23篇)
农村教育问题也是我们此次活动中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以往我们提到农村教育问题时,总是有“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失学率高”,“教育状况落后”的印象,甚至有“边远地区人们不重视教育”的错误意识。在我们的采访调查中,村民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在和一名高中生的母亲的谈话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这个家庭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的渴求。这家的房屋在接连几天的大雨中被冲塌,全家人寄居在邻居家中,这位坚强的母亲对我们说“只要孩子愿意上学,能考上大学我们就是不修房子也要供她!”很多农民都说:“你们都是国家的人才呀,你们能来看我们,能不忘记贫困山区的农民,我们就很高兴,希望我们的孩子也能像你们一样成才。”
我们驻扎的地方是一所乡中学,我们住在那里,有机会切身体会到了大别山里孩子们求学的不易,一间不足十五平米的宿舍住了三十多个孩子,睡通铺,窗户上没有几块玻璃,就像是墙上开的一个大窟窿。回到学校,享受着优越学习、生活环境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呢?
(三)我们为山村献计策
在我们的调查中,很多农民都反映说负担减轻了不少,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了,但要想使贫困山区的人们都走上小康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通过对农民经济收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经济状况最好的是基本上脱离土地的两户人家,他们从事第三产业,家庭人均收入已达到其他农民家的五倍左右,在剩余的十五户中有外出打工劳力的八户人均收入又是余下七户人家的两倍,由此我们可以说在无条件进行第三产业的家庭中,外出打工是这些家庭增收的最佳也是目前采用最广泛的方式。外出打工者平均每年带回家现金收入4xx0元,几乎都成了家中的主要收入来源。外出打工者中,因工种不同,技能差异大,造成收入也有一两倍的差距,因此我们建议这些打工者在打工的同时还要注意多学习一些技能,以提高自身价值,增加单位时间收入。另外,在本地从事的种植业也应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对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主要是茶叶)进行精加工,以提高其附加值,同时增加就业机会。我们在下乡期间参观了一家茶厂,在那里茶叶经过加工后远销海外,在获得利益的同时企业又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是一个较成功的例子。同时,推广科学种植,在增产的同时快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对经济类农作物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三、三下乡的意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我们了解到了身处社会底层的农民的生活状况。
大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是当年五四青年开创的“走向社会,深入民众”优良传统的延续和发展,是我们青年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结合,从实践中学习的方针在新世纪的集中体现。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我们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就必须多从事实践活动,从实践中汲取养分,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走出象牙塔后,迅速适应社会,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这次实践活动,使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农民们的淳朴情怀,看到了贫困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求,看到了人民群众对我们寄予的厚望,认识到了我们所肩负的历史重任,为我们的学习增添了动力,使我们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增强我们吃苦耐劳的品质。正如有的同学所说,这次活动,有利于体察民情,淳厚的民情和朴素的民风的情感滋养。简陋的宿舍,贫困母亲脸上的愁容和失学儿童眼中的渴望所激发的力量,难以取之于校园。融入坚实的土地,贴近农民心才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才会真正把我们成长的根深深植入祖国的沃土。
实践充分证明,“三下乡”活动有力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交往中受到真切的感染,从无数典型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强化了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了适应能力、交流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作文 篇22
目的: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增长见识。
形式:深入农村,与村民攀谈,搞调查。
时间:x年7月10日——7月19日
地点:
组织者:
第一部分:现状特点
珠江镇五里村是一个当代农村的典型。在五里村调查三天,我们从五里村的发展现状看到了我国当代农村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当代农村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生产结构有所调整。几十年来,农村的生产结构发生过多次变化。目前,以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生产的比例正在逐步增加。我们调查采访的农户中,大部分农民种植蔬菜等粮食的目的是自己食用,且规模不大。而像柿子、玉米等非主食类作物的比例较多。另外,枣子等干果的种植也有一定的发展。
二、生产方式发生不同程度变革。目前农村的生产种植方式有了不同程度的变革。这种变革的程度主要有生产的规模决定。既有大规模的机械化种植、大棚种植,也有规模不等的私人种植。我们采访的农户由于种植规模有限,所以没有过多地使用现代化耕作设备;但是我们了解到,在大型的农场中,大型机械的运用还是非常广泛的。
三、农民素质普遍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显著发展。农民是农业生产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五里村的马飞是一位有名的枣子大王。他培育的超级大枣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一切都是凭借对科学知识的钻研精神,加上踏实的作风。他们都是当代先进农民的代表,他们是我国农业向科技化、专业化发展的干将。而普通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则是我国农民整体素质提高的表现。在短短三天中,我们接触到许多当地农民。他们和我们交谈时,对一些现状的分析都比较客观和透彻,阐述了他们对于我国基层农村政策的看法和意见。他们的观点充实了我们的调查报告。
农村基础教育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也有了显著的发展。我们实践基地所在的行知小学就是当地的著名的农民子弟小学,招收附近六个村子的农民孩子。学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所设备先进、师资力量优良的学校。许多农民孩子不但圆了读书梦,还享受到了和城市孩子一样的待遇和教育资源。
四、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及收入结构的变革。目前农村农业人员的收入已不仅局限于农业生产。许多农民选择外出打工等方式来增加收入。同时,由于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深入,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出力。这样,丰富了农民的收入结构,农民的收入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同时,农村劳动力也加快了城市的建设。以农户李伯伯家为例,他的儿女均在县城打工,他自己在农闲时也偶尔外出做活。这样,他们的收入就大大增加,并且,他们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城市,也大大开拓了他们的视野。
农民收入结构的变革也使他们的收入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在我们采访的若干农户中,电话、电视的拥有率高达九成;有四成的农户家中有摩托车、拖拉机等交通工具;电扇、洗衣机等电器已比较普及,我们还能看到农民从腰间取下手机发短信。这一切说明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善。
五、先进的大型种植基地逐步兴起。在五里村,我们参观了浦禾园果树基地和艺莲苑水生花卉基地。这两个基地都是国家级的重点基地,许多先进的品种、技术在这里进行试验,然后推广到普通农业生产中。先进种植基地的发展带动了周边相关农业的发展,同时形成连锁反应,提供了旅游、教育等一系列资源,无形中又增加了农村其他产业的产值。这也是我国农业向专业化、大型化发展的表现。
第二部分:存在的问题
农村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多个方面。由于调查程度有限,仅从几个方面举例说明。
一、农民权益保障问题。保障农民权益是三农问题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的问题。然而事实上,侵犯农民权益的事件太多。仅在五里村,农民普遍反映他们的权益受损。当地工厂建设宿舍,征用农民土地,补偿十分不合理,甚至使一些农民觉得生活无依靠。而工厂在申报征用时,竟称农民的良田为荒地!这一现象引起当地许多农民的不满。而对于这种现状,农民大多抱悲观绝望态度,没有想到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也无形中助长了此类现象的发生。
农民采取忍气吞声的态度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一定数量存在的行政问题为农民威权设置了障碍。这是短期无法解决的。正如一位农民说的,中央、省、市的政策是好的,但在村、县落实时,有时发生了差错。所以,农村问题更多的是基层工作的开展和改进,这也正是三农问题的难点和重点。中国的农村人口太多,范围太广,仅五里村就发生这些问题,放眼全国,农民维权工作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