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的报告(通用30篇)
二、设备和原理
(一) 实验设备的主要技术参数
1、直流电机功率:2台×50W
2、主动电机调速范围:500~20xx转分
3、额定转矩:T=024N. M=2450gcm
4、实验台尺寸:长×宽×高=600×280×300
5、电源:220V交流
(二)实验设备的结构特点
1、机械结构
本实验的机械部分,主要由两台直流电机组成,如图14-1所示。其中一台作为原动机,另一台则作为负载的发动机。
对原动机,由可控硅整流装置供给电动机电枢以不同的端电压实现无级调速。
图14-1 实验台机械结构
1、从动直流电机
2、从动带轮
3、传动带
4、主动直流电机
5、主动带轮
6、牵引绳
7、滑轮
8、砝码
9、拉簧
10、浮动支座
11、固定支座
12、底座
13、拉力传感器
对发动机,每按一下“加载”按键,及并上一个负载电阻,使发电机负载逐步增加,电枢电流增大,随之电磁转矩也增大,即发电机的负载转矩增大,实现了负载的改变。 两台电机均为悬挂支承,当传递载荷时,作用于电机定子上的力矩T1(主动电机力矩)、T2(从动电机力矩)迫使拉钩作用于拉力传感器(序号13),传感器输出的电讯号正比于T1、T2,因而可以作为测定T1、T2的原始讯号。
原动机的机座设计成浮动结构(滚动滑槽),与牵引钢丝绳、定滑轮、砝码一起组成带传动预拉力形成机构,改变砝码大小,即可准确预定带传动的预拉力F0。
两台电机的转速传动器(红外光电传感器)分别安装在带轮背后的环形槽(本图未表示)中,由此可获得必需的转速讯号。
三、实验步骤
1、不同型号传动带需在不同预拉力F0的条件下进行试验,也可对同一型号传动带,采用不同预拉力,试验不同预拉力对传动性能的影响。为了改变预拉力F0,如图14-1所示,只需改变砝码8的大小。
2、接通电源
在接通电源前首先将电机调速旋钮逆时针转至“最低速”(0 速)位置,揿电源开关接通电源,按一下“清零”键,将调速旋钮时针相向“高速”方向旋转,电机由起动,逐渐增速,同时观察实验台面板上主动论转速显示屏上的转速数,其上的数字即为当时的电机转速。当主电机转速达到预定转速(本实验建议预定转速为1800转分左右)时,停止转速调节。此时从动电机转速也将稳定的显示在显示屏上。
3、转矩零点及放大倍数调整
在空载状态下调整机台背面(参见图14-2)调零电位器,使被动 转矩显示(参见图14-4)上的转矩数0~0030NM,主动轮在0050~ 0090NM。
待调零稳定后(一般在转动调零电位器后,显示器跳动2~3次 即可达到稳定值)按加载键一次,最左地1个加载指示灯亮,待主、 被动轮转速及转矩显示稳定后,调节主动轮放大倍数电位器,使主动 轮转矩增量略大于被动轮转矩增量(一般出厂时已调好)。显示稳定 后按清零键,在进行调零。如此反复几次,即可完成转矩零点数放大 倍数调整。
4、加载
在空载时,记录主、被动轮转矩与转速。按“加载”键一次,第 一加载指示灯高,待显示基本稳定后记下主、被动轮的转矩及转速值。再按“加载”键一次,第二个加载指示灯亮,待显示稳定后再次 记下主、被动轮的转矩及转速。第三次按“加载”键,三个加载指示灯亮,记录下主、被动轮的 转距、转速。
重复上述操作,直至7个加载指示灯亮,记录下八组数据。根据这八组数据便可作出带传动滑动曲线-T2及效率曲线-T2。
在记录下各组数据后应及时按“清零”键。显示灯泡全部熄灭,机构处于空载状态,关电源前,应将电机调速至零,然后再关闭电源。
四、实验数据及处理
1. 实验数据
2. 滑动率曲线
五、结果分析
随着负载的增大,主轴转速逐渐降低,滑擦率逐渐增大,工作效率先有突变,后逐渐减小。
六、思考题
1、 为什么从动轮的实测转速会比计算转速略小?
答:由于带的弹性变形,引起带与带轮之间的微量弹性滑移,将使从动轮转速小于计算转速,这种现象即所谓的弹性滑动。
2、 打滑与弹性滑动有何区别?产生的原因?
答:
(1) 现象区别:弹性滑动是带传动的固有特性,是不可避免的。打滑是一种失效形式,
是可以避免的, 而且我们必须避免;打滑发生在小带轮的全部包角内,而弹性滑动只发生在离开主、从动轮前的一段弧(即滑动弧)上;打滑有过载保护的作用,但会加剧带的磨损,而弹性滑动会影响传动精度。
(2) 产生的原因:弹性滑动是由带的拉力差引起的,带的拉力差就越大,就导致弹性滑
动区增大,滑动现象越明显;打滑是过载引起的,当载荷过大,带和轮之间的摩擦力小于带拉力时就会出现打滑。
3、 影响带传动工作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答:
(1)预紧力:预紧力越大,传动能力越强,但应适度,以避免过大拉应力;
(2)包角:包角越大越好,一般不小于120度;
(3)摩擦系数:摩擦系数越大越好。
实验的报告 篇12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环己醇氧化制备己二酸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浓缩、过滤及重结晶等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药品及其物理常数
环己醇:2g 2.1ml (0.02mol);高锰酸钾 6g (0.038mol);0.3N氢氧化钠溶液 50ml;亚硫酸氢钠;浓盐酸
四、主要仪器和材料
水浴锅 三口烧瓶(100 mL、19#×3) 恒压滴液漏斗 空心塞(14#) 球形冷凝管(19#) 螺帽接头(19#,2只) 温度计(100℃) 布氏漏斗 吸滤瓶 烧杯 冰 滤纸 水泵等.
氧化剂可用浓硝酸、碱性高锰酸钾或酸性高锰酸钾。本实验采用碱性高锰酸钾作氧化剂
五、操作步骤
(1)向250ml烧杯内加入50ml 0.3N氢氧化钠溶液,置于磁力搅拌上; (2)边搅拌边将6g 高锰酸钾溶解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3)用滴管滴加2.1ml 环己醇到上述溶液中,维持反应物温度为43~47 ℃。 (4)当醇滴加完毕且反应混合物温度降低至43 ℃左右时,沸水浴将混合物加热,使二氧化锰凝聚。
(5)在一张平整的滤纸上点一小滴混合物以试验反应是否完成,如果观察到试液的紫色存在,那么可以用少量固体亚硫酸氢钠来除掉过量的高锰酸钾。
(6)趁热抽滤,滤渣二氧化锰用少量热水洗涤3次(每次2 mL),每次尽量挤压掉滤渣中的水分;
(7) 合并滤液和洗涤液,用4ml浓盐酸酸化至pH2.0;
(8) 小心地加热蒸发使溶液的体积减少到10ml左右,冷却,分离析出的己二酸。 (9) 抽滤、洗涤、烘干、称重、计算产率。
(10)测量产品的熔点和红外光谱,并与标准光谱比较。
六、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1.KMnO4要研细,以利于KMnO4充分反应。
2. 滴加:本实验为强烈放热反应,所以滴加环己醇的速度不宜过快(1-2滴/秒),否则,因反应强烈放热,使温度急剧升高而引起爆炸。 3.严格控制反应温度,稳定在43~47℃之间。 4.反应终点的判断:
(1)反应温度降至43℃以下。
(2)用玻璃棒蘸一滴混合物点在平铺的滤纸上,若无紫色存在表明已没有KMnO4。 5.用热水洗涤MnO2滤饼时,每次加水量约5~10 ml,不可太多。 6.用浓盐酸酸化时,要慢慢滴加,酸化至pH=1~3。
7.浓缩蒸发时,加热不要过猛,以防液体外溅。浓缩至10 ml左右后停止加热,让其自然冷却、结晶。
8. 环己醇常温下为粘稠液体,可加入适量水搅拌,便于用滴管滴加;
9. 此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开始后会使混合物超过45℃,假如在室温下反应开始5min后,混合物温度还不能上升至45℃,则可小心温热至40℃,使反应开始; 10. 要不断振摇或搅拌,否则极易爆沸冲出容器; 11. 最好是将滤饼移于烧杯中,经搅拌后再抽滤;
12. 为了提高收得率,最好用冰水冷却溶液以降低己二酸在水中的溶解度。
七、实验结果
1、产品性状: ;
2、理论产量:2.08g;
实验的报告 篇13
一、提出问题
培养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诸项任务中既重要又困难的任务。从目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仍存在着序列不明,路子不清,方法不当等问题,影响了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认为,改革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形成重点训练项目的具体的训练序列,增强作文训练的科学性、计划性,铺好提高作文水平的台阶;二是多种途径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验积累,使之储备大量的写作素材,充实作文内容;三是形成与综合训练相配套的同步单项训练系列,解决作文基本功问题;四是千方百计激发学生作文兴趣,使学生经常练笔,使动笔写文章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解决练得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