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改造项目绩效自评报告范文(精选32篇)
2.保护渔业资源绿色健康发展。一是巩固禁捕退捕成效。开展渔网渔具清理整治工作和部分已标识登记农用船舶回收拆解工作,制定《永兴县重点天然水域禁捕网格化管理工作方案》,将全县禁捕水域根据行政区划设置为7网格,28个网格员,实施禁捕水域禁渔网格化管理。实施智慧渔政项目建设,完成项目设计方案,拟建设视频、雷达监控点各20个,覆盖水域范围27公里,项目的建成将大大提高禁渔监管工作效率。二是扎实开展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组织县乡普查成员下乡入场(户)开展水产种质资源调查,目前已完成普查主体292家,并将普查主体基本信息及其资源数据信息全面录入普查系统;完成稻田养鱼普查面积1594.8亩,普查池塘水库养殖面积55756.82亩,养殖水面普查率91.31%,较好地完成了省市下达的现阶段的普查工作任务。
3.主动抓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也是为创造良好生态养殖环境关键的一环。为此,我中心及时争取到国家的两个项目资金,一个是700万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一个是1217万规模化养殖场粪污综合治理项目。目前两个项目基本建设完成,已处于验收阶段。这两项工作完成后,将大大改善我县养殖环境,和创造美丽和谐的乡村宜居环境。
4.稳步推进重大动物防疫工作。一是组织开展春秋季集中免疫工作,对国家规定的强制免疫病种,免疫率达到100%,落实猪瘟、鸡新城疫、狂犬病等疫病的.全面免疫措施。二是做好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共开展3次高致病性禽流感专项监测,规模场、散养场、活禽交易市场共采样禽拭纸1355份,结果均为阴性;全年布鲁氏菌病共检测样品1364份,结果均为阴性。三是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常态化开展非洲猪瘟专项监测工作,对规模场、散养场共采样1402份,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共排查养猪场7868场次,累计排查生猪130万头(次),共排查屠宰场386场次,累计排查生猪2.78万头(次)。四是做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通过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收集贮存转运中心收集养殖环节病死猪10535头,收集屠宰环节病死猪60头,收集鸡929只,鸭1160只。据20__年数据统计,全县动物疫情平稳,有效防止了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确保了全县养殖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公用经费偏低
综合近几年我中心财政预算及决算情况,预算执行基本围绕保人员经费,公用经费预算基数偏低,难以保证正常运转,公用经费支出保障面临巨大的压力。
2.项目支出与基本支出划分不准
在实际支出过程中,有时项目支出与基本支出划分不准,出现混列支出现象,导致预算支出与实际执行出现一定的偏差。
(二)努力的方向及建议
1.科学合理细化预算编制工作
进一步加强中心内部机构各股室的预算管理意识,严格按照预算编制的相关制度和要求,公用经费根据单位的年度工作重点和项目专项工作规划,本着“勤俭节约、保障运转”的原则进行预算的编制。做到应编尽编,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严谨性和可控性。使预算科学化、精准化。对确需调剂预算的,按规定程序上报核批。
2.加强预算执行管理
遵循预算管理办法,从严控制年中追加规模。对于年度无法预计的临时追加的相关工作所需费用,严格按照预算调整追加程序,逐级申报报批,有效降低预算控制率。
3.保障预算执行进度
加快推进项目实施进度,加强项目开展进度的跟踪,开展项目绩效评价,确保项目绩效目标的完成,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压减年末结余资金规模,提高预算完成率。
4.进一步压缩“三公”经费支出
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建立“三公”经费等公务支出管理制度,控制“三公”经费的规模和比例,严格“三公”经费支出的审核审批流程,加强资金审批和监管力度,规范支出标准与范围,并严格执行,树立厉行节约的新风尚。
5.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预算法学习培训
加强《预算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学习培训,规范部门预算收支核算,制定和完善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等各项支出标准,严格按项目和进度执行预算,增强预算的约束力和严肃性。落实预算执行分析,及时了解预算执行差异,合理调整、纠正预算执行偏差,切实提高部门预算收支管理水平。
6.建议提高公用经费预算标准,保证我中心正常运转的工作经费需求。
八、绩效自评结果拟应用和公开情况
将本次绩效自评结果在政府门户网公开,并运用到单位整体运行管理中,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完善,提高单位整体支出绩效水平。
九、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无
提升改造项目绩效自评报告范文 篇15
一、项目的公益性和建设必要性
1、项目的公益性
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影响。通过帮助幼儿做好上小学的准备,学前教育有助于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我国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历时5年合作进行的"幼小衔接研究",通过儿童入学前半年和入学后半年的连续实验研究发现,对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前准备,包括学习适应方面的准备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准备,能够使儿童入小学后在身体、情感、社会性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从而顺利地实现由学前向小学的过渡。学前教育能够有效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促进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关注,许多发达国家积极采取措施,优先发展学前教育,在普及学前教育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上做了很多投入。项目的建设,为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弥补因日益增长的幼儿教育需求导致的空间不足,能够为当今二孩风潮的社会情况提供更多教育资源。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大计,加大学前教育的投入和支持,普及学前教育,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有助于提高我国教育的水平,长远来看,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利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
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需要
人生百年,利于幼学。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学前教育事业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关系广大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大力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提高工程,提高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程度,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提高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
(2)项目的建设推进民生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教育既是每个家庭不可忽视的部分,更是社会事业的重中之重,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需求,发展民生事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社会事业的进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3)项目的建设服务于教育兴城,以人为本
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深刻理解"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深刻理解"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深刻理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进一步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自觉性。要开展广泛
深入的宣传活动,形成全党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项目的建设能够提高幼儿教育服务水平,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完善教育条件,为振兴城市打好坚实基础。
(4)项目的建设是从实际出发,切实改善中心小学附设幼儿园现状的有力行动
小学附设幼儿园房屋建设时间均已超过30年,房屋从构造、结构均达不到抗震要求,已不符合幼儿园用房标准,存在很大安全隐患。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需求的日益增加,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中心小学附设幼儿园,校舍严重老化,设施整体陈旧的现状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对该幼儿园以农村一类园标准进行改建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