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作范文 > 报告范文

报告范文

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通用27篇)

2024-10-08 12:11:15报告范文打印
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通用27篇) 一、基本情况西吉县位于宁夏南部,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区,是全区人口第一大县和少数民族聚居县,全县下辖19个乡镇、306个村,4个居委会,总人口50.8万人,其中回族人口28.7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7%,总面积3144平方公里。....

  一、什么是公路养护行业文化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文化在公路领域的反映和体现,是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行业特点的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公路养护职工在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等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交通部《交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对此这样界定的:精神文化是交通行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交通行业的核心文化;制度文化是体现交通行业价值理念、规范交通行业行为的规章制度;物质文化是体现交通行业价值理念、展现交通行业外在形象的工作环境和形象标识。因此,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公路事业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公路养护行业文化与公路事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二、云南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的问题

  近年来,我省各级公路管理部门日益重视公路文化建设,把公路行业文化建设作为对内凝聚人心、激发活力,对外展示行业风貌、构建和谐公路的重要举措,且取得了显著成绩。如:从20xx年起,省管公路贯彻“12435”发展思路,促进了省管公路的机制改革,使公路行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以受社会高度评价的“三个工程”为例:

  “321”工程即:三年时间,建设300个高标准的大管理所,200个设施完善的石料场,100个设备齐全的机械化站”。到20xx年底,全局已建成大所275个、石料场156个、机化站108个,新改建职工宿舍8530套。基本解决了职工住房简陋,材料靠外购,手工作业养护等历史遗留问题。“321”工程不仅改变了我省公路养护的传统组织结构形式、养护技术手段和职工生产生活环境,还扭转了养路职工过去“技术素质低,养路机械化水平低,养护生产力低”的“三低”状况。

  “安保”工程。“安保”工程即:“以人为本,以车为本,消除隐患,珍视生命”为主题的公路安全保障工程。截止20xx年底,全局投入资金11503万元。自实施安保工程后,在全省机动车猛增至600万辆的情况下,20xx年的交通事故比20xx年下降39.8%,经济损失减少32.6,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减少309人,这是我省20多年历史上没有过的。“安保”工程,受全社会欢迎,都称这项工程为“救命工程”。

  “人性化服务工程”。全局以为公路用户提供安全行车环境、为公路维护提供安全工作环境、为公路设施提供安全保障,的“三为”作为最高服务标准。围绕"实施安保工程,增设服务设施、规范标志设置;填筑会“吞人”的深侧沟;在主要交通路口、风景区设置人性化标志标牌;实施环境生态绿化工程,为用户提供安全保障、路政咨询服务、温馨亲情服务、公路通行信息、路况信息服务、畅通便捷服务,打造公路人性化服务的民本形象。树立云南公路路况好、路风正、行车畅、效益高,安全快捷的良好形象。

  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以下难点:

  (一)、云南公路职工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公路行业是一个社会性、技术性、服务性、综合性很强的部门,它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这需要从事公路行业管理的人员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然而,当前公路行业职工文化素质偏低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十.五期末,我省省管公路在编人员20206人,专业技术人才仅为2993人,占职工总人数的14.3,技术工人15443人中高级以上技工仅占32.9,职工队伍素质偏低,文化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高素质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缺乏。

  (二)行业核心价值观缺失。

  行业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职工对行业性质的认识,即公路行业是干什么的;二是对行业使命的认识,即公路行业的存在是为了什么;三是对行业现状的认识,即公路行业现在如何;四是对行业前景的认识,即公路行业未来的发展如何。可以说当前绝大多数公路职工对上述四个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或者是不全面的。

  (三)行业文化与行业工作脱节。

  公路文化建设本质上是一种管理行为,目的在于规范管理行为,优化行业形象,增强品牌效应。当前的公路文化建设大都表现为提口号、拉标语、定制度,开展文艺体育活动,停留在公路文化建设的外延和表象上,与公路行业的建设、养护管理等实践工作结合不够,没有把文化元素融入我们的行业工作。

  (四)、对行业文化建设的问题认识欠缺,思路不清。

  对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的问题认识欠缺,思路不清。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不明确,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形式和监督方法;二是对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的思考和理解缺乏层次性、系统性、重要性的认识,对于渗透在公路行业职工内心世界中行业群体合力挖掘不够;三是对公路文化在生产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模糊认识,有着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只要有公路不怕没路养”,“事业单位,不怕下岗”等传统思维方式。

  (五)、行业文化建设以偏概全,本末倒置。

  以效果推断程度、衡量工作水平。例如,一家单位路管好了养好了,经济效益上去了,似乎一好百好,文化建设必定是高水平的,给干部职工在认识上产生严重误导。这种以为行业文化一学就会地简单化认识是幼稚的与片面的。尤其是那种迎合政治需要,以偏概全的做法更是十分有害的。

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篇19

  人民大众既是文化的拥有者,也是文化的建设者,更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基层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通过对盂县基层文化建设和文化需求的调研,深深感到基层文化建设是任重道远且十分艰巨的工作。

  一、盂县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县把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有了长足发展。确立了“以建设忠义文化为统领,建造一批文化设施,打造广场文化、节会文化几个亮点,统筹县、集镇、乡、村四级文化网络,构建盂县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村落文化五个平台,真正让乐起来。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同时从文化建设的软环境看,近年来每年评选文明廉洁家庭标兵户10,学习才艺型家庭标兵户10户、好婆媳10对、好夫妻10对、好妯娌10对、好邻里10对。全县创建44个文化活动室、历年来表彰诚信经营户350个为全县的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大大提升了盂县人民的整体素质。目前,盂县文化馆、剧院、图书馆、新华书店等设施向立体式多样化转变。新建了文化广场、文化公园等活动场所。农村大部分中心村都已建有各类活动室、阅览室及黑板报、宣传窗等设施。全县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城乡一体的县、乡、村三级文化阵地。

  通过走访和问卷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建设设施总量不小而实用量不足民间文艺队伍庞大而文化工作专业人才欠缺。目前全县农村文体活动的设施总量为875个,其中包括篮球场、乒乓球室、老年活动室、棋牌室、影剧院、健身室、书画室、古戏台、阅览室、多功能厅等真正成为农民的文化活动场所的却是少数。我县绝大部分民间艺人都在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全县14个乡镇只有14名文化员编制,同时多或少地兼干其它工作。文化员队伍总体素质偏低,专业出身的几乎没有,农村文艺后备人才相当缺乏。另外各类文艺下乡活动虽然形式优美、格调健康,但是取材于基层生活的题材不多,艺术品味虽高但贴近广大农民的实际需要不够。县图书馆藏书总量为769120册,除了一些经典的文学著作外,很多内容都已经落后过时,适合当代农民阅读的作品极少,而且一些地方还没有图书阅览室,普及程度不够,许多基层群众无书可读。

  二、强化基层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综合调查走访,我们认为盂县基层文化建设必须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县委精神,全面实施“文化塑县”战略,以文化塑造精神、塑造品牌、塑造形象为抓手,着力打造“崇文、忠义、争先、包容”的“盂县精神”,推动盂县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一)、进一步拓宽基层文化建设的出路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要切实改变目前基层文化建设在经费上“吃不饱、饿不死”、人员上“丢不掉、甩不脱”、事业上“放不开、搞不活”的局面,走出一条减轻实际负担、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文体事业自我发展的新路。具体讲,一是政府要积极规范引导基层文化中心创建工程。二是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机制。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忠义文化品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的文化机制,把文化推向市场。立足当前,起好步、走好路,依法严格规范文化市场,真正使文化发展惠及人民群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