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结题报告(精选19篇)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借助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情况较为普遍。在美术的教育教学中,开展提高学生欣赏能力的课题研究也有很多。课题组通过“中国知网”的查询,了解到了一些研究的信息。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王香芹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课堂对话的案例研究》的主要通过对一个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案例,围绕其课堂对话进行剖析,就对话中出现的问题窥视当今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课堂对话的现状,提出本研究的问题与假设,在案例对话教学的剖析中,对影响课堂对话水平的因素逐项分析,解释案例教学中对话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对话问题的若干方法与策略。中国美术学院陈潇寒在《视知觉心理学在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中的运用》中认为:多媒体课件是运用于当下课堂教学的一种普遍教学手段。教师主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授课对象对其进行整体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授课内容是通过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和讲解来完成的。因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量的多少,对授课内容理解、接受的程度,与教师讲课水平的'高低有密切关系。因此,如何设计多媒体课件对于教师教学以及学生课堂学习成效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现阶段普遍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多关注于信息的集成性、时间的紧凑性。教师运用这一教学手段,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将最多的课程内容以文字符号的形式传达给学生,却未关注到隐藏于课件视觉语言之中的教学价值。多媒体课件现状与未来的发展,不应停留在仅仅利用其便捷性以及信息量的丰富性这一优势,而是应该能够更进一步采用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教学对象的学习效率。这一教学手段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课题的界定和假设:
1.美术欣赏:美术欣赏是指欣赏主体以各种视觉艺术作品和视觉艺术形式为客体而进行的视觉心理活动,欣赏主体往往通过对欣赏客体的感知、判断而获得身心的愉悦感。
2.网络环境:环境是指人类的生存环境,即围绕人类的客观事物,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本课题中的网络环境指学校计算机教室网、校园网、因特网和其它丰富的教育资源库,指在我校已建成的网络基础上,通过宽带网共享INTERNET资源的教学网络环境。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2.研究内容:
(1)网络环境下名家名作的赏析策略的研究;
(2)网络环境学生自我作品赏析能力有效性提高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不断反思研究,分析寻找得失原因,并根据学生差异,形成个性审美教学模式。
2.调查研究法:在准备阶段,搜集资料,了解学生情况;分析资料,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找出课题研究的切入纬度。
3.比较研究法: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形成等在实验前后做比较研究,检验分层教学实践的效果。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经验教训,并作下一阶段的研究部署。
六、课题研究成果:
1.《网络环境下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2.有关教学课堂设计若干篇;
3.实验教师心得体会若干篇;
4.学生学习心得或电子作品集。
七、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设想
(一)研究存在的问题
1、欣赏能力的培养涉及美术教学的方方面面,研究很难顾及到每个方面;同时,也制约了课题研究的深度。
2、师资力量不足,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课题研究的进展,对课题实施的连贯性造成不小的影响。
3、教师的科研能力亟待提高。教科研队伍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制约着研究的真正全面铺开。
(二)未来展望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该课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它的研究远没有结束。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全体教师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加强学习,敢于创新,大胆实践,不断总结,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做出更大的努力。
研究结题报告 篇4
自从我校学习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向各省市自治区下发了《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之后,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活动,保证了我校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使学生从繁忙而又紧张的室内课堂中解脱出来,参加体育活动,达到真正的育人育体的宗旨。可是,对于一所西陲边缘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团场学校来说,我校的体育设施资源非常有限,根本满足不了现有学生的需求。但是,我校的课程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有很大的开发和利用的空间。可见,合理开发体育活动资源尤为重要。为此,我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具体要求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各种课程资源。我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正是利用了校内课程资源(包括老师群体、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风校纪、体育场地等),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加强了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以下是我对大课间体育活动资源开发与课外体育活动拓展的一些见解:
一、合理开发教师资源,实现学科资源整合。
老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老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大课间体育活动除了开发与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外,更重要的是实现各学科教育资源的整合。例如,活动期间,学生对于音乐节奏的把握,离不开音乐教师的教导;在编排民族舞蹈的时候,学生对于舞蹈动作的掌握,也离不开舞蹈教师排练;大课间期间,对于班级秩序的管理,离不开班主任老师。可见,开展这些活动光靠体育学科是不够的。此外,还要积极开发校内场所和设施,如图书室、实验室、老师群体、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风校纪、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社团活动等,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课程资源。没有校内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成为奢谈。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热情参加体育活动。
新课程强调,学校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并按自己的需要设计教育活动。让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动手,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很好地利用了学生这一重要资源。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热爱学校的团队精神,增强学校凝聚力,增进师生情感,团结奋进,丰富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同时对发展学生体能,增进身体健康,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及心理素质、养成终身体育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养成学生积极向上和豁达乐观的健康生活方式,消除脑力疲劳,减轻紧张的课堂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三、开拓课外体育活动,创造活动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的兴趣,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养成锻炼的习惯,我们安排了长短跑,篮球、羽毛球、踢毽、乒乓球、体育游戏等。通过参加活动学生得到了锻炼。小型竞赛是非常适合少年特色的体育活动形式,深受学生欢迎,不仅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而且活跃学生生活,培养学生荣誉感及集体主义精神,我们根据季节变化开展比赛,以单项分散为主,有班级队列比赛,小足球比赛,跳绳,长跑比赛,广播操比赛等。
四、合理安排校园场地,严格监督学生安全。
每班班主任必须到本班活动场地,选择、设计分散活动内容,组织安排本班学生站队和活动。分散活动时以推荐内容为主,各班可根据实际情况操作,尽量做到顾全点面,让每个学生活动起来,并注意安全。体育老师负责本年级班级的场地安排,并对学生的站队、广播操、分散活动进行指导与监督。活动必须由班主任到场负责管理,做必要的技术指导。加强安全防范管理。班主任必须加强教育,引导学生安全、文明、有序的参加活动。如果遇到小型体育竞赛,体育老师必须提前到达比赛场地。各班快速、有序地进入比赛场地进行比赛。遇到阴雨天不能进行正常室外活动时,各班由班主任自行在教室进行室内游戏(器材自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