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调研报告范文2024(精选15篇)
四、启示和思考
一、建立完善“三同”帮扶制度和“一对一”帮扶机制。
从今年3月份开始,县委办公室将安排干部职工到**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3-5天,在切身体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艰苦和辛劳中锻炼干部,增强他们的帮扶工作责任感,更加积极主动地落实帮扶计划。切实干一、二件村民所盼的实事好事,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组织办公室党支部与**村特困党员、群众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积极开展扶贫助困送温暖活动,想方设法为帮扶点的特困党员、群众排忧解难,送去党和政府的关心。并根据特困党员、群众生产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措施,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增产增收。
二、推进落实各项惠民政策。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采取进村入户和编印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挂历进行宣传等形式,动员**村村民踊跃参加统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为村民自主创业和转移就业提供有力的保障。积极协调卫生等部门,加快村卫生室和村医培训,力推社会保障“一卡通”工程,进一步健全完善药品招标和配送制度,调动村民参加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积极性。协调民政部门将无劳动能力且符合条件的贫困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保障其基本生活。
三、着力恢复生态。
建议结合实施“十二五”生态移民扶贫规划,在全力做好**村劳务移民搬迁、转移就业、社会保障、脱贫致富工作的同时,将留下来的村民向有水、有电、有路,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集中,并采取“以粮代赈”的方式,将不适宜耕种的坡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鼓励留下来的村民承包荒山种草种树,发展经果林业。其中大面积的种草种树可由政府支持,由村民承包管护,政府根据植树造林的实际效果,给予村民生活补贴,逐步将农民转变为林业产业工人,实现生态恢复和脱贫致富的“双赢”。
四、实施科技兴农和转移就业富农相结合的“造血式”帮扶。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单纯的给钱给物不仅解决不了贫困问题,而且容易使村民滋生等、靠、要等“懒汉”思想。因此,帮扶工作应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转变,在适宜发展农业的地方,加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力度,对村民进行先进的种养殖技术培训,鼓励和引导村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利用先进种养殖技术实现脱贫致富;在不适宜发展农业的地方,加大转移就业公共服务力度,对村民进行多种形式的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通过转移就业实现脱贫致富。结合我县六盘山工业园区建设及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引导初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的“两后生”到各类职业技术院校、技工院校学习,依靠知识和技能实现转移就业,改变自身命运。同时,也要积极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切实管好、用好扶贫资金,切实做到帮扶脱贫一代人,教育带动一代人,打破年年扶贫代代穷的窘境。
五、着力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
紧紧围绕选好人、用好人,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这个主题,积极探索改革农村干部选任机制。拓宽用人视野,探索村干部异地任职方式,积极引导党员群众将那些年富力强、有知识、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选拔到村“两委”班子中去。重点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任务,改进培训方法,丰富培训内容,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参观考察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地培训相结合,根据不同村的实际情况,分门别类,分期分批轮训,通过上大课、观看录像、基地实践、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提高学习效果,逐步实现村“两委”领导班子以高中学历为主的干部队伍。抓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积极争取自治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项目,对一些有资金缺口的点,积极想办法整合资金,多方筹措资金支持好活动场所建设。同时,要在管理上下功夫,用活已建好的场所,明确专人负责,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充分发挥活动场所“一室多用”的综合功能,使之成为村级组织开展工作、服务群众、普及科技文化、开展文化娱乐的综合阵地。
总之,通过调研,我们深受教育,感触颇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把广大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心听取群众的呼声,真诚面对群众的需求,真情地帮助群众办一些实事,以实际行动推动**村与全县、全区同步实现小康。
驻村调研报告范文2024 篇8
按照县委的要求,我到这个村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蹲点调研。期间,我按照相关要求,轻车简从、入乡随俗,住进了村委会。三天时间里,走进了学校、卫生室、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与干部、群众、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交流谈心,了解村情民意,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并就该村发展向村干部提出意见建议。蹲点调研加深了我对“三农”工作的认识,增进了我与群众的感情,增强了我做好工作的光荣感、使命感和信心、动力,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镇东北角,离镇政府8公里,离县城35公里,东邻六合乡、南邻大营村、西邻勤劳村、北邻新庄村,属典型的山区半山区、旱区;漾弓江穿村而过,属冬干夏湿高原季风气候,海拔1860米,年平均气温20℃、平均降雨870毫米;国土面积22.21平方公里;耕地3092亩,林地29514亩,辖14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其中山区小组7个、坝区小组16个,民族以白族、汉族为主;现有农户987户,总人口4568人,非农人口120人,贫困户760户、贫困人口378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620元;种植玉米、水稻、大麦、大蒜、蚕桑、板栗等农经作物,烤烟种植面积较少,20xx年全村仅种植100亩;养殖生猪、山羊、肉牛、家禽等。
xx村党总支部设书记1人、副书记1人、支委7人,总支部下设5个支部,分别为河东、河西党、老干、降支香麦地、落果地密5个党支部,有党员78人,60岁以上党员占50%;村级组织20xx年换届,第五届村“三委”班子结构合理、组织纪律性强,能够团结协作、全面履职、服务群众;村委会配备办公用房、农家书屋、党员活动室、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能够满足工作需要;村组总体和谐稳定,未发现大的矛盾纠纷。
当前,全村党员干部正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认真做好护林防火、春耕备耕、西支沟建设等工作。西大沟长5.5公里,经向省水利厅争取资金150万元,由大理安邦建筑公司承建,预计今年5月底竣工。西支沟建成后,对于河东农田灌溉、生产生活用水、作物稳产、群众增收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二、困难问题
(一)人均耕地少。xx村人口稠密,人口数在行政村中居全县第三、全镇第一;人均耕地仅为0.7亩(水田4分、旱地3分),是xx镇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村。大春主要种植水稻,小春主要种植大蒜。由于人多地少,水利条件不好,大春生产的谷物不能完全满足群众需要,政府每年都要对缺谷户进行救济。
(二)水利设施落后。东西大沟、西甸大沟是xx村的主要农田灌溉沟,水源来源于漾弓江,取水位置位于河头村与金墩乡新庄村委会交界处。东沟主要灌溉河头、上登、施家、秦家、下登等自然村的农田,西沟主要灌溉木扎、旧地、上营、军北、军南自然村的农田,西甸大沟主要灌溉地密、落果自然村的农田。多年来,由于村组无集体收入,水利设施投入不足,原有的水利设施比较陈旧、滴漏严重、难以正常蓄水调水,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用水非常紧张。为了缓解用水困难,有的农户自发筹资寻找水源、铺设管线,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阵,既增加农户开支且受益面有限;为争夺水源,农户间矛盾摩擦不断,于团结稳定不利。尽管各方尽力改善水利设施,但由于满足不了群众用水需要,干部与群众间“隔阂”没有完全消除。若问题长期得不到缓解,将影响村组工作正常开展。
目前,随着西大沟问题的解决,修复东大沟、西甸大沟的呼声日益高涨且迫在眉睫。由于年久失修,东大沟、西甸大沟污染及渗漏逐年严重,该村河东绝大部分农户的生产生活用水依然十分困难,尽管群众多次提出修复要求,但经过预算,大致需要资金200余万元。由于资金没有着落,工程至今无法启动,村干部表现压力很大。
(三)生活用水不安全。近年来,由于干旱呈常态、水利设施落后、村民用水量增加、河流污染严重,该村至少有半数以上村民饮用河水和地窖水,不安全饮水问题非常严重。据了解,落果、地密等自然村的村民及xx小学河头校点的师生直接取用漾弓江水。漾弓江由于上游污染,到xx段时,水的颜色为浅黄色,水质极为恶劣,直接取用江水将对健康造成极大威胁。手工造纸作坊由于工艺落后,尽管绝大部分已经关停,但现在还运营的作坊,对河流及环境的`污染也极其严重。用水紧张且不安全的现状,是制约xx村的最大发展“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