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实习报告(精选5篇)
第二位来访者是一名学生吧。老师说他每次都迟到。对他的感觉只有两个字:冷漠。来时,他没有说话,走时也就和老师说“走了”。刘老师给他做的是催眠治疗。
第三位来访者非常准时,正好四点钟整到了这里,一个比我大一岁的女生,很开朗的样子,笑容很多。不知道她为什么做咨询,并且也是催眠治疗。也许是因为来了很多次了,所以现在快好了吧;也许,并不是每个来访者都是抑郁的,本来心理上的问题也有很多种。她做完咨询后也还是笑着和我说再见的。
这天让我觉得心理咨询并不是动动嘴就行,其实也是很累的。
第二天呢,早晨刚去,就问了老师关于催眠的问题。老师说催眠本事是没有意义的,只是让来访者在放松的状态下,卸下自己的防备心理,打开潜意识,最终目的还是治好来访者。
和老师说到书上的心理症状,我说:“我应该有浮躁心理。”刘老师让我不要这样暗示自己。她一直也不建议在没有专业指导的情况下看心理学书籍、做心理测试,会用结果去暗示自己,使自己朝着测试结果去发展,从而影响了自己的正常发展,或者只看到了好的方面,故意去忽视缺点。这就没法正确的认识自我。
原来今天只有一个来访者,还是代替自己女儿来的母亲,她的女儿患有抑郁症七年。三年前在南京听一位心理学讲师给那些和她女儿症状类似的人讲解产生抑郁症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一个星期去一次,但是没有效果。
其实我是觉得,那里的每个人虽然都是抑郁症,但是让他们产生抑郁症的诱因都不同,笼统的告诉他们,他们自己也很难去解决。
在老师和这位母亲谈的时候,来了一对夫妻,他们是为自己的侄儿而来。他们和我聊了他侄儿的.的情况,聊天一样的让我分析分析。我也谈了自己的看法,这位叔叔有的赞同我的说法,有的则不赞同,比较我是一个初学者,可以看出他的不信任。那位母亲出来后,他们去和刘老师聊了一个小时左右,主要是问老师,怎样让他的侄儿原因过来。为此,我后来问了老师一个问题——怎样让一个不能正确认识心理学,不愿做心理咨询的人来接受心理咨询。老师说,这不是什么理论或者方法的问题,这没有单一的方法,面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就是在理论知识中学到了怎样让人接受心理咨询,但是实践时未必可以用好。这不仅要看家人的沟通,也要看咨询师与来访者的沟通。这时的咨询师和来访者会有一些微妙的关系。
晚上回来前,还和老师讨论了关于“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的问题。老师说她更倾向于人本主义思想。人之初,性本善。因为,人刚生下来是没有什么好与坏之分的,之后因为生在了世界上,接触社会是人慢慢产生了改变。我就反问,如果人之初性本善,又怎么会有“超我、本我、自我”的存在呢?经过老师的解释,我才知道,这两种观念不是一个角度上的。一个是性格上的,一个是自我。
我还问老师“抑郁症和忧郁症是否一样?”老师告诉我是一样的。但是,让我不必只看每一种症状。每个来访者都不是单一的心理问题,都是多个心理症状结合在一起的。
想要做好心理咨询,咨询师一定要有自己成长,就像老话说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你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可能才一两年,但是你学心理咨询可能已经几十年。心理咨询师一定要有丰富的阅历,才能做好心理咨询,才能更了解来访者的心理。其实,每一个咨询师本事也是有些属于自己的问题的,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不能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还会将自己的问题带到与来访者交流系统中。反而使来访者的问题加重了。
老师一直都强调咨询师要自我成长,丰富自身阅历。
一直听老师说做冥想,所以我也很好奇老师为什么经常在做咨询前和做咨询后都做冥想。而冥想又是什么呢?刘老师告诉我:冥想其实也是瑜伽的一种,是将注意力放到自己的身体上。到一定境界时,是可以从外部身体去看自己内部的。现在我并不需要去学这些,我现在更重要的是去体验,去感受生活。年龄大了,阅历丰富了,才需要去沉淀、去冥想。冥想也是很好的放松方式,让自己处于半睡眠状态得到身心的休息,有利于做好咨询。
前几天我是问题特别多,都很多知识技术很好奇。
但是慢慢的我的想法有所改变,我对自己的潜意识更加感兴趣了,更想探究自己的内心,了解潜意识,去和潜意识对话。老师也说过,一名心理咨询师一定要对自己的内心感兴趣才会对来访者的心理感兴趣,才能去帮助来访者解决内心的问题。
这也就是我暑期实践的最大收获了。
咨询实习报告 篇3
实习学员:
实习基地:心健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1879计划实习基地)
督导老师:(高雄师范大学咨商心理与咨商研究所博士,专长为家族治疗、亲子游戏治疗、亲子咨商、多元文化咨商、亲职咨询、儿童游戏治疗、青少年个别咨商、性咨商。)
接案实习基本资料:
1、个别咨询共计8案,36人次
2、小团体咨询名称:探索自己,做更好的自己,共计16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