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行动计划模板汇总(精选35篇)
此项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扩大了计划生育协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重要的是通过开展各项服务,提高了协会的社会地位,增强了协会的凝聚力,以此推进各级协会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精选行动计划模板汇总 篇32
为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进一步提升全区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根据《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推进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20xx-20xx)》和《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精神,结合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实际,特制订《区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略,着力促进建设标准、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以满足师生发展需要、推动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为目标,以建设覆盖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数字化环境为主要任务,以“推进全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教育管理、教学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高水平应用与研究,整合和优化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完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重点,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高标准创建省教育现代化达标区及构建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目标
经过20xx-20xx年三年建设,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市领先,教育信息资源丰富共享,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高效开放,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广泛,教育信息化专业队伍素质扎实过硬,形成“设施完备、功能齐全、运行高效、应用广泛、特色鲜明”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格局。
区教育信息化三年发展细化目标
注:“外、市”指外来工子女学校和市民学校;“幼”指省三级(二星级)及以上幼儿园。
二、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主要任务
1.基础设施建设
(1)完善第一范文网域网的基础设施。通过分期建设适应教育资源库、远程教育、电子巡考、IPTV等应用需求的万兆网络核心,千兆到中小学、幼儿园、成校,百兆到用户桌面的教育宽带专网,使网络的运行与维护管理及安全体系达到省内领先水平。教科网骨干网关键设备和线路达到全冗余,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1GB,至上级教育网出口带宽达到1GB,实现省、市、区、校四级网络高速互联互通。
(2)积极探索与推进基于移动终端、3G技术、云计算和下一代互联网的网络教学、虚拟实验、电子书包和移动学习的现代信息化教学方式。到20xx年,全区中小学、成人学校实现电子白板进入每一个普通教室,各功能室多媒体配备率达到50%。街道(乡镇)中心以上幼儿园液晶交互式一体机进入50%普通教室,其他省三级(二星级)及以上幼儿园多媒体进入普通班级率达到100%。各中小学有效生机比达到5:1(外7:1),师机比达到1:1(外3:1)。60%的学校能满足远程教育、课堂录播、学校网络电视台等功能需求,新建成6个高规格的虚拟仿真实验室、数字化功能实验室,推进4个学校试点电子书包和移动终端应用,引进多媒体英语教学视频流媒体服务器用于络教研,校园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62%。
2.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
建成以学籍管理为核心的学生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全区学生基础数据信息的统一管理。建立教师基础信息数据库,为全区教师的人事、师训等提供基础信息。制订适合于各应用平台交换数据的统一标准,逐步实现数据统一,并将各类应用系统逐步纳入统一身份认证管理。
3.教育资源与平台建设
(1)加强资源库建设。依托区学科教研体系,以公共数字图书、电子期刊、视频教学资源、电子课件等为基础,对接国家及省市级的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内容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含有学习素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等数字化内容的教育资源库,为全区广大师生教与学提供数字资源。到20xx年,全区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容量达到6TB。
(2)建设开放大学(数字化学习港)。改版数字化学习港平台,整合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等各类教育资源,在三年内开发1000个网络课件、100门终身教育特色课程,构建富有特色的开放大学,保证全区各级各类人员能通过信息化网络实现“人人、处处、时时”学习。
(3)建成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以现有的省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为基础,完成区级主播教室(会场)与各级各类学校的分会场的建设,满足全区开展基于第一范文网域网的远程教育和视频会议的应用需求。
(4)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对教育博客进行改版,将教育博客与有机结合。以教研室为主,分学科组织区内各级各类教师制作和上传各类优质教育教学共享资源,每学年不低于100G。开辟区名校长、名师工作站,由人事科牵头,组织区内名校长、特级教师、名师、学科骨干教师将其治学、办学和教育教学经验与成果进行展示。开辟菜单式选课平台,由师训中心负责将每年的教师培训内容分学科以菜单的形式发布在选课平台上,供教师自主选择。开展资源库建设的贡献和使用情况考核,对优秀资源的提供教师和学校予以表彰和奖励。
4.站建设
(1)深化区、校站建设与应用,推动教育宣传与信息化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与积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学校办学的社会影响力。加强站信息公开和网上办事服务体系的建设,积极推进各类教育机构网上信息公开,完善公众互动平台建设,实现政府职能部门与公众的良性沟通。
(2)大力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成人学校和市民学校的站建设。到20xx年底省三级(二星级)及以上幼儿园校园网站建设率达65%,外来工子女学校网站建设率达到100%,市民学校建网率达到50%。
5. 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体系建设
(1)建立区教师(教育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体系。由人事科牵头,制定校长、教师、信息化专(兼)职人员、实验员、图书管理员等各类人员的培训方案。加快具有现代信息素养的校长队伍、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网管人员、实验员和图书管理员队伍建设。在三年时间内,分批对学校校长、学科教师和信息化专(兼)职人员、实验员及图书管理员进行一次教育信息化素养及应用的全员培训。
(2)参照上级部门制定的各级各类学生信息素养标准,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开展内容丰富的学生电脑作品评比与智能机器人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外学习和研究,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及自主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
(3)培养一批教育技术专业骨干,提升信息环境下教育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和评价能力、网络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共享能力、教育信息环境的管理和服务能力、教育教学软件的研制和开发能力。
6. 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教育技术应用指导,积极配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构建好各级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为学校提供技术保障与支持服务,提高教育技术设施的应用效益。
(二)重点工程
1.数字校园示范工程
(1)制订《区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评估标准》(试行稿)(见附件),启动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20xx年底,区内省、市级现代教育实验(示范)学校率先达到市优秀级(区优秀级)标准。20xx年全部中小学达到市达标级(区达标级)建设标准,并有25所学校达到市优秀级标准。至20xx年底,全区中小学全部达到市优秀级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有1/3学校成为区级数字化校园建设示范学校,其中有1-2所学校被确立为省数字化校园示范校。
(2)选择区内5个左右数字化建设基础较强学校,通过云计算技术,推进校内数字化校园电视台、数字化监控、数字化校园广播、数字化校园信息发布系统、数字化校园一卡通、数字化平安校园等各业务应用模块开发,为今后全区中小学全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经验。
2.科技校园特色工程
充分发挥现有的中小学探究性实验室的作用,与学生社团建设有机整合,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提升实验室的效益。大力发展以机器人、车航模、陶艺、数字化实验(虚拟实验)、技术与设计、电子控制技术、农业与科技为主题的一校一基地一特色建设,同时积极创设条件加强学生科技实践基地培育,为广大学生提供多项目、综合性的'科技实践场所。充分依托实验室和科普基地,结合师生科学探究行动,加强校本课程研发,重视科技小论文(小教案)撰写,以课程推进科技探究活动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