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个人研修工作计划书(精选33篇)
二、改革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各种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中自主、合作地探索,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三、方法和措施
1.改变我原来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首先,课堂教学改革要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训为主线、发展为中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高效课堂。通过探索和实践,我们认识到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被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所吸引,自觉而全心全意地投身于学习活动,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迷茫时而快乐,在愤怒和起伏的情感体验中独立完成知识的建构。提倡“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个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喜悦。
其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仅仅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用眼睛观察,用手操作,用大脑思考,发现和掌握数学知识。
2.把握特点,灵活运用教材
新课程与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相比,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保持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课程环境;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科书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素材,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通过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提倡自主、多元化学习。
3.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学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作用的活动。而教材只是为我们提供了富有表现力的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所以一套教材提供的各种材料并不适合每一个学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善用”教材,而不是“教好”。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灵活使用教材,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利于学校内外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
(1)多样化和优化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作为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尊重个性,而不是一刀切的填补。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快速发展的数学教育是必要的。
需要明确的是,“算法多样化”和“一题多解”是有区别的。“一题多解”是针对个人的`,尤其是中级以上水平的学生。解决同一个问题有很多方法,目的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所以在教学中,不应该也不能要求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说几种算法,否则只会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2)、成功与挫折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尊重、信任、欣赏和肯定,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我们确实看到了这方面的一些误解。有些学生不管表现如何都受到表扬。甚至一个很简单的回答就被赞为“太神奇了!太聪明了……”,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学生目前不能被批评,批评是消极的,会刺激学生,影响他们的自我激励,对课堂上的一些不良行为视而不见,这就是所谓的“保护学生积极性”。以上种种都会给学生的全面成长带来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是强化孩子行为的一种手段,是恰当的、实用的,是学生认可的。规范学生行为,改变学习态度,养成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三)构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一、动手实践——主动学习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动手实践,用外显的动作带动内心的思维活动,将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表达式,从中感受和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将示范教材改为探究教材,将封闭题改为开放题,将最终结论改为过程探究,努力为学生营造动手实践的氛围,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养成动手实践的习惯,培养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积极开展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实践活动。依据自身认知发展水平和现有知识经验,突出主动学习的科学内涵和外在表现
二,自主探索——探究学习
数学教学活动要努力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与人类积累的数学知识进行交流。因此,数学学习是学生积极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研究和探索新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解决问题,完成认知建构,培养探索和创新意识的过程。突出研究性学习,深刻理解和科学规范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广泛提供和丰富研究性学习的资源,使研究性学习成为可能和现实,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和各方面素养的提高。
三,合作与交流——互动学习
互动是课堂教学中各种矛盾的重要特征,合作是现代社会人们的重要活动方式。以合作与交流为主要内涵的互动学习是促进学生社会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有独立思考,在合作交流中有角色分工,在合作交流后有动态生成。
我必须努力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因为我知道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然而,课程改革使我们深思,促使我们改变,给课堂带来新的活力,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新世界。
数学教师个人研修工作计划书 篇28
一、指导思想:
在我校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模式下,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特点: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它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签,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到,具有如下特点:
1.“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
2.“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3.“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
4.“时代性”与“应用性”:以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感的素材创设情境,加强数学活动,发展应用意识。
三、教法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3.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
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四、学情分析:
高一班学习情况良好,但学生自觉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班级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计算能力太差,学生不喜欢去算题,嫌麻烦,只注重思路,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其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初中课改的原因,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力度不够,需在新授时适机补充一些内容。因此时间上可能仍然吃紧。同时,其底子薄弱,因此在教学时只能注重基础再基础,争取每一堂课落实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