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计划范文

工作计划范文

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通用32篇)

2024-04-14 22:19:23工作计划范文打印
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通用32篇) 一、学情分析这学期我继续任教一年级(3)和(4)的数学课。这两班的学生人数很平均,都是45人。学生经过上一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其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

  小小运动会………………………………… 1课时

  六、 购物………………………………… 6课时

  七、 加与减(三)………………………………… 10课时

  今天我当家………………………………… 1课时

  八、 统计………………………………… 3 课时

  整理与复习(二)…………………………… 2课时

  总复习………………………………… 4课时

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23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能根据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

  2. 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 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胶带、标签纸等。

  学生按小组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标签纸等。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了同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

  二、 初步认识1米

  1. 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老师的身高是1米72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估计)

  谈话: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地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拉开的绸带)这段绸带的长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能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可以用尺量一量)

  [说明:对于“米”,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身高谈起,再让学生大胆地进行估计,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2. 认识1米。

  出示米尺。

  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提问:看一看、数一数米尺上的刻度,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3. 用米尺量。

  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

  指名量出一根1米的绸带,再让每个小组照样子量出1米长的绸带。

  提问:张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呢?同桌合作,互相量一量。

  讨论:标签离地面都是1米,为什么贴的位置各不一样呢?

  [说明:学生的年龄小,合作学习的经验不足,适时进行合作的指导和示范,可以使合作更有秩序,更富实效。同时,又兼顾并重视了合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个体体验与思考。]

  谈话:现在同学们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大家张开双臂,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一些,还是短一些?

  小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提问:你能用两手比画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画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请每个小组在教室里任意选一样东西,量一量,看从哪儿到哪儿的长正好是1米。

  小组活动后,交流汇报。

  [说明:让学生先用自己的一庹和1米比一比,再伸出两手比画1米有多长,学生的比画有了参照,就会比画得更准确。这些活动使学生充分感悟了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了1米的长度表象。]

  三、 深化对1米的认识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3)谈话: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长。睁开眼睛,伸出双手,比画一下1米的长度。

  (4)提问:知道1米有多长了吧?如果不用米尺量,你能剪出一根1米长的绸带吗?

  学生活动后,用尺量一量剪出的绸带是不是1米长。

  [说明:通过排1米长的队伍需要几人,走1米长的路需要几步这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1米的认识。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静静的思考,通过闭眼想和再次比画,力求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1米的表象。进而,再次让学生根据表象剪出1米长的绸带,并借助测量加以调整,学生头脑中1米的表象将逐步精确。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

  (6)完成“试一试”。

  先分别估计黑板的长和宽、教室门的宽和高,再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7)谈话: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到一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到一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再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身边,最后围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形。

  四、 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24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一(3)班现有学生56名,其中插班生3人;一(4)班现有学生55名,其中插班生3名。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大部分学生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少数学生由于基本素质低,接手能力差,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仍远远未达到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我只有在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因材施教,给予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多的关注,让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并逐步引导学生体会思维的乐趣、在成功体验中获得的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20以内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的数、认识人民币、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七单元“加与减(三)”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会估算,初步学会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六单元《购物》。学生将通过购物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元,角、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学生将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

  2、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学生将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通过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统计》。学生将通过简单的调查活动,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和同样进行交流。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即“我和小树一起长”,“小小运动员”,“今天我当家”。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安排了动手做,小调查等活动,旨在对知识进行实际应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