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计划范文

工作计划范文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百分数》教案(精选31篇)

2024-07-28 18:12:14工作计划范文打印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百分数》教案(精选31篇) 教学内容:课本第84--85页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B市:先确定方向,用量角器量出A市的北偏西30°(量角器中心点与A市重合,量角器0刻度线与正北方向重合,往西量出30°);再表示距离,用1cm 表示100km,B市距离A市200km,在图上也就是2cm。

  C市:先确定方向,直接在图上找到A市的正北方向,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C市距离A市300km,在图上也就是3cm。

  4.算一算。

  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

  200÷40=5(小时)

  5.总结画图的基本步骤。

  交流:你们认为在确定物体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总结:

  (1)确定平面图中东、西、南、北的方向。

  (2)确定观测点。

  (3)根据所给的度数定出所画物体所在的方向。

  (4)根据比例尺,定出所画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6.练习

  教材第21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进行画图。

  三、作业

  练习五7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在平面图上标明物体位置的方法是先确定方向,再以选定的单位长度为基准来确定距离,最后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标出名称。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二)

  确定平面图中东、西、南、北的方向。

  确定观测点。

  根据所给的度数定出所画物体所在的方向。

  根据比例尺,定出所画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第三课: 位置与方向(三)

  教学内容: 教材第22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能用语方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意图。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用语方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意图。

  教学难点:能根据观测点的变化灵活描述路线。

  教具准备:量角器、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知道了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哪几个条件?分别让学生说一说。

  (确定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确定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距离。)

  2.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三)]

  二、探过新知

  ㈠教学例题3。

  1.出示台风的大致路径图。

  (1)让学生在路径图上分别找一找:台风生成地、A市、B市、路径图上的方向标。(2)指名汇报。

  2.提出问题。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台风的移动路线吗?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进行如下适当启发:

  台风生成以后,先是沿正西方向移动 km,然后改变方向,向西偏北 方向移动

  了km,到达A市。接着,台风又改变了方向,向 偏 30度方向移动了 km,到达B市。

  3.组织交流。

  指名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通过交流活动让学生明白台风到达一个新的位置后,要以新的位置作为观测点来判断台风运行的方向。

  4.小结描述路线的方法。

  描述路线时要讲清楚“从哪里出发”“沿什么方向”“移动多少距离”“到达哪里”。

  (二)出示教材第22页“做一做”。

  1.提出要求。

  根据下面的描述画出路线示意图

  2.小组讨论画图方法。

  ⑴学生小组讨论怎么样画图。

  教师巡视,参与个别小组讨论。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百分数》教案 篇2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法、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比的意义的本质。

  3.在自主学习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比与比值的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20__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教师提问:这就是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它们的长都是15 cm,宽都是10 cm。比较它们长和宽的关系,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

  预设情况:

  (1)长比宽多多少厘米?15-10;

  (2)宽比长少多少厘米?15-10;

  (3)长是宽的多少倍?15÷10;

  (4)宽是长的几分之几?10÷15。

  2.揭题:今天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这种倍数关系,它除了用除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数学方法──“比”来表示。(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设计意图】利用“神舟”五号升空这一现实素材自然地引出“比”,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探究新知,理解比的意义

  (一)同类量的比

  师:刚才我们用“15÷10”表示长是宽的多少倍,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记作15:10。那么,10÷15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怎样用比表示它们的关系呢?(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记作10:15。)

  师:想一想15比10和10比15一样吗?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前项、后项所表示的意义不同。)

  (二)不同类量的比

  课件出示:“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 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 km。那么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

  1.读题理解题意,说说知道了哪些信息?

  2.独立解答,说清解题思路。(速度可以用“路程÷时间”表示。)

  3.尝试用比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记作42252:90。)

  (三)比较分析

  1.观察比较。

  师:观察这三个比,说说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比都表示相除的关系,但前两个比中两个量都表示长度,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量;第三个比中的两个量,一个表示路程,一个表示时间,是不同类量,不同类量的比可以表示一个新的量。)

  师:想一想,路程与时间的比可以表示哪个量?(速度)

  2.归纳:什么叫比?(板书: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设计意图】在比较分析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比”和除法的联系,加深对同类量与不同类量比的意义的理解,对比的概念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三、自主学习,加深认识

  (一)深化理解

  1.自学比的相关知识。

  学生自学教材第49页“做一做”之前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

  2.汇报交流。

  (1)比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出示:15:10=15÷10=,让学生说出比的各部分名称。(板书: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2)比值的意义。

  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呢?(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就是比值。)

  (3)练习:求出下列各比的比值:

  3:5; 0.4:0.16; :8。

  师: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小结:比表示一种关系,而比值是一个数,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抽象概括出比的意义的基础上自主学习比的相关知识,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

  (二)沟通联系

  1.师:同桌讨论一下,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分数和除法算式中的什么?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

  讨论后根据学生交流反馈填写下表:

  联系

  区别

  比

  前 项

  :(比号)

  后项

  比 值

  一种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一种运算

  分数

  分 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个数

  2.请尝试用字母表示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板书:。

  师: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如15:10也可以写成,仍读作“15比10”。

  3.师:足球比赛中的比分3:0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比一样吗?(引导学生理解: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