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训练计划汇总(精选35篇)
在进行篮球教学初期,可以将班级环境开设一块篮球专区,张贴篮球明星海报,并设立篮球新闻每周播报,要求孩子每周播报一则关于篮球运动的新闻,并将播报的新闻进行墙面张贴,在班级里逐渐形成一股篮球风,不论从班级墙面环境还是班级的氛围都体现篮球氛围。
另外每周可以组织孩子观看部分的篮球比赛转播,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了解篮球,引起孩子对篮球的兴趣激起他们学习篮球的渴望。
(二)进入篮球运动角色—--我是小小运动员
在建立了对学习篮球的渴望之后,一个角色对孩子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在篮球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要以“我们是一只篮球队,我们是一支团队”的概念告诉孩子,“老师就是教练,你们就是运动员”,在我的教学中我将孩子分成男女两队一队为“中国男子篮球队”一队为“中国女子篮球队”孩子们在听到这种称呼后都显得尤为自豪和精神。
(三)建立明星效应,树立学习榜样
对于热爱篮球的人来说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偶像,孩子们在进行每周篮球新闻的播报后,对篮球明星也会有所了解,这时候就要找一个小朋友都熟悉的篮球明星作为自己的榜样和学习对象,我们曾以姚明为榜样,将我们的篮球队取名为“小姚明篮球队”,孩子们在训练的时候口中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将来要比姚明厉害,这时候作为老师也应该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肯定。
二. 篮球技巧讲解儿歌故事化,运用孩子喜欢的教学语言
在篮球教学中一些技巧动作的讲解孩子往往不能理解,比如拍球的基本要点中便有:五指分开,放在球上,掌心空出,手腕手臂配合拍球,这些技能如果作为篮球教学中的指导语很明显孩子难以接受,因此针对孩子的特点将枯燥的拍球技巧进行简化,并配合儿歌让孩子将儿歌熟记于心:
小手小手拿出来,
变成小伞弯起来,
小伞放到篮球上,
篮球宝宝跳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将篮球技巧儿歌和教师的示范配合指导,一边示范练习一边朗读儿歌,虽然儿歌中的技巧元素并没有全部体现出拍篮球的技巧,但在此时拍球练习已经不再枯燥,孩子也有了兴趣,那么拍篮球中对于手腕手臂的运用也可以利用这种形式满满的渗透。
又比如在胸前传球和接球的练习中,对传球和接球的技巧练习运用儿歌也能有效的让孩子掌握技巧,消除孩子在接球中产生的退缩和恐惧感。
接球练习:
一只小脚向前迈,
两只小手伸出来,
篮球飞来两边接,
碰到球后收回来。
胸前传球:
小球放胸口,
拇指向下走,
数到一、二、三,
手腕向前翻。
通过儿歌化教学,孩子们便能很形象的记住篮球技巧,走到哪里,将这些儿歌念道哪里,也能激起孩子学习篮球的兴趣。
三. 技巧训练游戏化,选择孩子喜欢的学习方式。
孩子在一日活动中游戏占了很大的比重,因此在篮球教学中也要融入游戏的元素,这样才能使孩子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篮球。
将篮球技巧动作设计成游戏,比如在训练孩子横向移动时,如果简单的通过儿歌和传授来练习那么孩子在很难在一节教学活动中熟悉动动作要领,因此将横向移动这一技巧和游戏结合,这些游戏往往又要是孩子门平常熟悉的,因此在横向移动中可以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运用到横向移动的训练中作为技巧训练的铺垫。
又如在拍球的练习中要求孩子的身体重心降低,如果直接要求孩子将身体中心降低,第一孩子难掌握降低的高度,第二在降低过程中对孩子的身体控制力也是一个挑战,孩子容易坚持不了,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孩子在生活中喜欢模仿的特点,和孩子进行一个老爷爷老奶奶走路的模仿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适应拍球的高度。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篮球运动也是孩子拥有健康身体和良好品质的一种很好的载体,通过好玩有趣的篮球教学活动让孩子喜欢篮球,喜欢运动,从而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坚毅自信的品质!
有关训练计划汇总 篇12
早期健美明星的体格特点:不但肌肉棱角分明,而且具有非凡的气势与力度。肌肉力度作为体格健美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言而喻的。而力度的获得主要取决于训练方法。如今大多数训练者不再采用“高组数训练法”了,以致肌肉力度感欠缺成了许多健美训练者普遍存在的问题。著名的“巨灵神”——德国健美运动员罗希尔马库斯却将高组数训练法作为主要训练手段,致使他肌肉的力度感首屈一指,这是最好的证明。
本文欲通过高组数训练法的介绍使健美迷们能从中获益,使体格更臻完美,充满力度感。 常规的训练法是一个部位选用3-4个不同动作,组数基本平均分配。以一堂训练课总组数20组计,平均每个动作的训练组数为4-5组。这种平均组数的训练法在增大肌肉围度方面是有效的,但在使肌肉形态获得力度感方面是欠缺的。如果总以这种常规的平均组进行训练,那么力度感的缺失就会成为你的遗憾。
高组数训练法是选择一个动作作为主打练习,是一堂训练课的重点和中心,组数为8-12组,重量从最大负重的60%递增至极限重量(1-3次/组),然后再逐步回降至起始负重量。再选两个动作为辅助练习,各做3-4组,
以保证全面刺激目标肌。这样总组数仍保持在20组左右,但对肌肉的刺激作用却是强烈而深入的。主打练习的高组数迫使目标肌挖掘出所有潜力,使肌群的深层肌纤维和肌腱都经过一次“洗礼”。科学系统地安排这种高组数训练,肌肉外观将变得致密、坚韧。同时由于确保了大负重(85%以上强度)训练的足够组数,形体也更具气势和力度,这是常规的平均组训练达不到的效果。因为常规组在第4或第5组达到最大负重时,就转向下一个练习了。大负重的组数不够,虽然起到了增大肌肉围度的作用,但却无法将目标肌“练透”,致使肌群外观欠缺致密度和力度。
一、胸部
以平卧推举或上斜卧推作为主打练习,以平卧飞鸟和坐姿夹胸作为辅助练习。
以最大卧推重量100公斤为例:先以60、70公斤热身,各推1组,8-10次左右,无需达到力竭。然后进入正式训练,80、90公斤各1组,然后将负重加至极限重量100公斤,做1组后降至90、85、80、70公斤,每个重量完成1组,每组都达到力竭。最后用60公斤以爆发力做快速推举,尽可能做20次左右(力竭),这样能让深层的红肌纤维也得到彻底刺激。这种练法对体力要求较高,故大负重组组间休息要充分,并注意相互保护,以使训练顺利进行。
飞鸟和夹胸练习重量不要过分,应将主要精力放在胸肌的拉伸感上,确保动作幅度充分。每组在12-15次之间,各做3-4组。动作要点是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胸沟处,控制住哑铃(或器械)的下放,然后做环抱动作,使哑铃相触。
二、背部
仍将大负重的复合练习作为主打动作,如杠铃划船、T型杠划船等。辅助动作有坐姿滑轮颈前(后)下拉,窄握坐姿滑轮划船,引体向上等等。任选两个动作与主打动作相配,原则上与主打动作形成一个合理的动作配比,使上背部、中下背部及背中肌(近背沟处,主要以窄手位划船或下拉动作来刺激)都能练到。
背部训练的要点是宽厚度和细节刻画两方面。主打动作的大负重复合练习主要是全面增大背肌块头,滑轮下拉(或引体向上)及窄握坐姿滑轮划船重点是在体验拉伸和收缩感上,以充分的幅度确保动作的精确,从而丰富背部肌群的细节。这方面的楷模首推罗尼库尔曼,其背部造型用“如诗如画”来形容实不为过。
同样,选定的主打练习要做8-12组,这样在全面刺激背阔肌同时,对相关小肌群,如冈
下肌、大圆肌、斜方肌深入上背的部分也有很强的兼带刺激作用。再用两个配比动作,如滑轮下拉和窄握划船(T杠和拉索皆可)进一步充分刺激小肌群,以增加背部肌肉的密度和隆起度, 达到良好的力度和审美效果。
三、肩部
肩部的主打练习以立姿或坐姿杠、哑铃推举为最佳。比较而言,哑铃的自由度大,能综合刺激整个肩部,使肩部三角肌圆度更饱满,锻炼效果更显著。
无论是杠铃还是哑铃,大重量的翻举动作(使器械至肩部位置的过程)非常容易伤及手腕与腰部,故最好和训练伙伴一起练,请他们帮助将哑铃放至肩部,并待握牢后提示放手松开,以免脱手产生伤害事故。杠铃推举最好在史密斯架上练,同伴立于身后做保护。主打练习做8-12组,具体组数依个人体力与训练感觉而定。仍然采用双金字塔式练法,先逐增再逐减重量,在逐降的后半程可做一些变速举,有意识加快或放慢动作(重量为极限强度85%左右)。结束组做爆发式快速推举,力争做15-20次,以强化训练效果。大重量推举动作对肩肌的前、中、后都有很强的刺激,但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刺激。可选用两个专项动作:一是哑铃侧平举,针对三角肌中束;另一是俯姿哑铃飞鸟,针对三角肌后束。两个动作各做3-4组,这就构成了一个相对全面的肩部训练计划,使肩部的块形和力度均渐趋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