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的认识评课稿(精选30篇)
二、操作与思考的有效合作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对物体长度的把握能力。让学生剪出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让学生找出接近1分米长的铅笔,借助银行卡的厚度让学生体验1毫米等活动都是为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像这种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让学生动手测量,亲身经历,用心总结,才能学得会,辩得请,记得牢。但同时还需要静下来心来思考,有些学生忙了一节课似懂非懂的,练习中却会出现很多错误,所以课末我送给同学们这样几句话:做题之前要思考,拿不定主意先比划,看看哪个更合适,再下手来把它填。
10的认识评课稿 篇30
6、7的认识这节课学习内容较多,通过观察情境图,实际物体,熟练数出6、7两个数,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数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难点是掌握7以内数的顺序,掌握6、7的组成。
对于实物的数一数,说一说,计数器,刻度尺上的数字感受以及6、7的读写,学生学习的很快,对于5、6、7的比较大小,在原来5以内的比较大小的基础上,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困难,进行的很顺利。通过“鱼缸”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受7和第7的不同,对数的顺序有更深的理解。结合问题,一共有7缸鱼,和第七缸有几条鱼,来体会序数和总数的不同。
本节课的第二部分的学习,6、7的组成通过实物的摆一摆,分一分,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6可以分成5和1,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来完成剩下四组,对于7的组成,通过把7分成6和1,让学生发现7分成1和6,以此规律来完成后四组的探索。通过课堂练习发现,学生对于6、7的组成,还不太熟练,课后仍需要加强练习,加深印象。
本节课学习内容较多,学生对于6、7的书写和组成,数序的感受,都不是很熟练,需要再进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