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观察记录(通用34篇)
在区域活动中,昀昀还是没有很明显的选择意识,区域开始后,就到每一个地方转转看看,看看其它小朋友是怎样玩的,如果有兴趣会坐下来玩一玩,或者继续转转看看,在教师的指导下比较喜欢去美术区,这次美术区正好是画大马路上的东西,在给她讲清楚要求后,能够定心的坐下来画一画。昀昀妈妈也很重视孩子口齿不清的问题,所以在园外报名了语言培训课。语训课的主题正好是汽车,所以她画起来也相对熟练,画完以后还涂色,边涂还讲
“汽车”“汽车”,还给我介绍说这是“消防车”“119”发音很清楚,画完的汽车要求要剪下来,固定到马路的模板上,跟她讲了几遍,都没有效果,她很执着的指着她的画要放到衣帽柜里去,表情严肃的说:“我想要带回家”。整个美术区的时间都能坚持坐定,画完后还有很欢乐的满足感
在有一次的晨间桌面游戏中,由于下雨,所以能够多搭一会,还能够请小朋友介绍,几个小朋友拿了自我搭的玩具到前面来介绍后,昀昀也举手了,很难得,我就请她来介绍,她拿着自我的玩具,不太清楚的说是“月饼”,听了几次才听清楚,在我的带领下,小朋友拍拍手表扬了她,并且请她和其它介绍玩具的小朋友一样,把玩具放到自然角上展示,那天早上,昀昀开心了好久!
分析与措施:
由于喜欢画画,所以昀昀对于美术区很感兴趣,没有教师的指导也会去漫无目的的画一画,如果以后区域中,有意识的引导她去参加一些阅读区,看图讲述,让她有机会说,也锻炼锻炼她其它的本事。
尽管,昀昀是个表达本事比较差的小朋友,可是从日常观察中发现昀昀还是很渴望和大家一样需要交流和鼓励,只是昀昀在交往的过程中似乎没有注意到方法,我也将观察资料及时与昀昀妈妈进行沟通,并达成一致——对于她有提高的地方就应当及时的表扬鼓励!
活动观察记录 篇28
实录:今天的制作狮子活动内容是用不同材料制作狮子,张子杰选来选去拿了一个土豆作为狮子胖胖的身体,可身上什么也没有,怎么办呢?
于是,他选了一个一次性盘子做狮子的脸盘,一张黄色的彩纸来做狮子的鬓毛,并贴了两只耳朵、一个大鼻子、又画了三只凶眼睛,接着开始做狮子的四只脚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做着做着就停下来了,想了一会,还是不行,他走到我跟前对我说:“老师,我的狮子为什么腿都瘸了呀?”我看了一下他们桌子上都有几个小的土豆、山芋,就对张子杰说:“你去找一找,哪些东西比较小点,能够做狮子的腿的?”他开始找了一会没找到,于是动翻翻、西翻翻,突然发现了一小土豆,正好可以做狮子的腿,困难解决了,他有开始做了,不一会,张子杰开心地对我说:“老师,你看这是我做的狮子!”
观察者随感:
从观察中可以出来,张子杰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想象力也不错,就是动手能力还不够,遇到困难总喜欢找老师帮忙,尽管狮子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的,但从她脸上开心的笑容中可以感受到她正沉浸成功的喜悦中!
分析幼儿对本区域的兴趣:
A、非常感兴趣 B、一般 C、不感兴趣
老师提供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是孩子们从自己的家里带来的,所以活动的兴趣较高,尤涛已经掌握了狮子的基本特征,可是做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这是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所致,另一方面,老师应该在制作前,示范一下各种材料的用法,再提供一些范例,让幼儿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一个参考,不至于无从下手,由于时间原因,幼儿不能对各组材料进行一一尝试,因此我决定把这些材料提供在动手角,让幼儿尝试用多种材料进行制作装饰狮子。
活动观察记录 篇29
区域名称:建构区
观察对象:小羽
记录者:
观察重点: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小羽大胆用语言与别人交往。
幼儿活动情景记录:
孩子们正在自由地玩着积木,只见小羽独自一人坐着玩衣角,她耷拉着脑袋坐了一会儿,最终微微抬起头看了看积木。我走过去问你想玩吗?她点了点头,没说话,只用眼睛看着我。一会儿她站了起来,慢慢走了过去,还不时回过头看我,我笑着点点头,她走到了孩子们的身边。正在小羽认真的拼插积木时,我看见他对面的小宇拿了她几个玩具。而小羽看见了却不说话,但脸上有些不高兴。过了一会小宇又拿她的玩具,只见小羽一把把自我的玩具全拿了回来,还把他的玩具给打烂了。当我走到她面前,她委屈得哭了。
行为分析:
1、从案例看,小羽是个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小羽在交往方面很不主动,缺乏勇气,内心的需求和期望总不敢去实现。而我的点头、微笑无疑给了她很大的鼓舞。这孩子不是不想交往而是不敢交往,她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怀和爱。而在交往中她却不善于用语言和别人进行沟通,所以委屈得哭了。
2、针对小羽的行为,我与家长进行了个别交流。从中了解到,小羽在家里就很乖巧、不大爱说话,很依恋父母,父母也认为孩子年龄小很多事情都包办。平时父母交际很少,不经常带她出门,将她封闭在自我的小家中,致使她缺少交往的机会。
教师后续的支持:
1、增强孩子的自信,抓住时机表扬她
2、游戏时多让幼儿以强带弱、相互配合
3、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小羽大胆用语言与别人交往。
4、开展主角活动,让小羽参加。
活动观察记录 篇30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身边的事物非常感兴趣,常问“为什么……?”如:“裤袜这么小,怎能穿得上去?”“羊角球最好玩,坐上去变扁了,不坐它又变圆了,为什么?”这就是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弹性。1、因为幼儿掌握物理常识依靠的是作用于物体的动作,同时,从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来考虑,所以本设计通过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幼儿大胆动手尝试,从而发现物体的弹性特征。2、本设计致力于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使幼儿的探索活动从无意转向有意,并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延伸及系列活动在启蒙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为幼儿提供继续探索的方向,感知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弹性带来的乐趣,使幼儿对物体弹性的认识不会因为活动的结束而停止。
教案目的:
1、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大胆尝试,探索有弹性的物体,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2、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并乐意交流探索中的发现,表达探索中的感受
3、体验弹性带来的各种乐趣。
教案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在活动前已认识所提供物品的名称。
2、物质准备:
(1)体操垫若干。
(2)有弹性或带弹性的玩具或用具。(拉力器、弹簧称等)
(3)师生共同收集有弹性的物品。(各式橡皮筋、丝袜、弹性衣服、有弹性的布、沐浴条、手表带、弹簧条、海绵块、各式皮球、轮胎等)
(4)其它物品:积木、石头、玻璃片、瓷砖、蜡烛、报纸、手工纸等。
(5)弹力公园道具:木房子、栅栏若干、录音机等。
活动重点: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通过探索获得有关物体弹性的科学经验。
活动难点:运用语言描述、归纳探索中发现的现象。
活动流程:感受——探索——比较探索——体验(弹力的乐趣)
教案过程:
1、(播放音乐)让幼儿自由地在体操垫上走一走、跳一跳,初次体验弹性的乐趣,并说一说有什么感觉,想想身体为什么会向上跳?
2、幼儿自由探索材料,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1)师生动手探寻奥秘。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各种物体在拉、压、捏下的变化,重视幼儿的发现,鼓励互相交流。
个别指导:帮助能力差的幼儿组织语言描述物体变化现象。
要求能力强的幼儿对不同物体变化结果进行归纳。
(2)师生集中交流讨论操作的经过与发现。(幼儿可将刚才操作过的实物带过来,边讲边演示,以增强讲述时的生动性与形象性。如:我玩的是?怎样玩?结果怎样?)
教师进行小结:这些东西真有趣,用力拉或压时,它会变形,但手一松,它又能变回原样,这就是物体的弹性。(小结完后把幼儿手中的实物集中放在塑料篮里)
(3)引导幼儿用身体语言来表示弹性特点。
师:弹性物体可爱又有趣,大家一起来模仿它。(教师带领幼儿将自己假想成弹簧、皮球等物体,并用身体长高变矮和弹跳步等动作将弹性特征表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