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评课稿(精选31篇)
1、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性,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这节课中,麻老师结合已学知识内容设计练习题,选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体现数学教学的本质特征。练习内容包括: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知道单位“1”求对应量,以及求单位“1”的量等等。让学生根据两条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说出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后,得出解题方法;知识让学生自己疏理;规律让学生自己寻找;错误让学生自己判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突出了解题思路的开放性,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
数学教学改革,决不仅仅是教材教法的改革,同时也包括师生关系的变革。在课堂教学中,着力实现师生的民主与平等关系,改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纵观整个教学过程,让同学们以小组提出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为学生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他们真正成为科学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而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这课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活动时间与思维空间;给学生提问题及质疑问难的时间与机会。学生在复习中动手、动口、动脑、多实践、多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检查、自测、自评、查漏补缺、质疑问难,针对各自的学习缺陷,进行温习补救,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3、体现了以练为主。
整节课练习形式多样,题型设计科学性,知识对比训练扎实,以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进行练习,体会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麻老师设计的这些练习题都是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规律,从基础知识入手,紧扣基本训练,形成熟练的基本技能,同时,还适当增加优化训练,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复习效率。
《解决问题》评课稿 篇21
董老师的这堂课,以学生为中心,搭介平台,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又通过小组全作学习、动手体会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我认为董老师的这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应用到生活当中去,解决身这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董老师在课的导入部分就创设了学生去雅戈尔动物园的情景,小记者去动物园带来了一些数学信息,请学生仔细听,并说说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把学生在生活中熟悉而非常感兴趣的情景搬到课堂上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较好。
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产生多种资源,教师学会观察、倾听,充分利用来自学生的兴趣的资源。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董老师非常巧妙而充分的利用了教学资源。例如,在巩固阶段,董老师出示了很多图片,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提数学问题,并且请学生解决他们自己提的数学问题。采用了小组竞赛的方式,分三小组,答对一题一朵小红花。最后当比赛结果出现时,董老师非常巧妙地问学生第一小组至少得几朵才能和第二小组一样多。充分利用了各组得小红花这个教材资源。
三、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注重小组合作交流,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的活动空间和广泛交流的机会。学生可以在平等的交往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教师也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促进者。小组合作学习,充分赋予了课堂的活动空间。在小组学习中,教师仅仅是导演,学生真正走到前台来表演,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对知识的探索过程中,通过理解、认知、质疑、创造、体验、交流和表现等一系列的活动,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得到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更为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董老师有效地开展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例如4人小组解决“斑马比老虎多几只”这一问题,董老师明确提出学习目的、合作要求。先用学具摆一摆,再说一说,谁和谁比,谁比较多,谁比较少,最后再想一想怎样列式。真正开展了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
本堂课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个人认为董老师对学生评价的方式能不能再丰富一些,更能激励学生一些,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解决问题》评课稿 篇22
徐老师教的《解决问题》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0页例2的内容。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例1连乘的基础上学习的,例2是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徐老师这节课以解决问题为主线,重视培养学生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具体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
1、利用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课本上提供的团体操图片情景,自己寻找数学信息(共有60人;分成2队;每队有5个小圈)。然后根据数学信息提出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在解决这个问题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同桌或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得出三种解决方法(实际上是2种,其中一种只是列式格式用的是综合算式,分步与综合属于同一种思考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自身能力出发去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一题多解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初步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注重引导学生交流思维过程,让学生表述解题思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数学教育的核心。小学数学教学,解决问题无疑是教学难点之一,而解决问题又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最好验证。因此引导学生表述自己所理解的数量关系,结合具体情境阐述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过程。徐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始终注重学生说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或引导学生说说如果要知道……,先要知道……,让学生说出解答每一步应用题的依据,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既是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也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评价的基础。只有学生的思维过程得到呈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得到展示,其他学生或老师才能作出相应的反应,或表明自己的态度,或提出不同的策略。
商讨之处:
1、有时老师提问还不够精简。比如:在做练习书本第105页第14题时,师问:这道题告诉我们是一天的还是怎么样?……或许是老师讲得太多,所以感觉老师分析这道题时显得有点啰嗦。建议不妨放开些,让学生说说:通过读题,你知道哪些信息?要解决平均每场售出多少张票,先要解决什么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找信息,自己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2、作为新课例题教学,是否有必要对获得的信息与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板书成一道完整的应用题?
《解决问题》评课稿 篇23
听课是很好的学习方式,每听一节课都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今天听了叶老师的解决问题让我受益匪浅。我先从学.习课堂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一、 温故环节。叶老师通过让学生分男女背7、8的乘法口诀。开火车做口算题,复习旧知,为讲授新课做好铺垫。
二、 知新环节。叶老师做的非常的好,先让学生自己收集数学信息,然后让学生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解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经历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三、 习.练环节。叶教师讲练结合,由易到难,层层提高,练习题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提出和解决与自己直接相关的实际问题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 唯一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紧张,没有梳理这一环节。
下面谈谈我的感受1、在口算环节,教师把口算规则说在前,让学生明白规则再去回答问题,课堂秩序较好。2.在讲例题时教师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3.在讲第一个例题时教师讲完后,我觉得老师把算式写在黑板上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