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文化(通用13篇)
礼仪文化 篇1
1、点完餐后再打开餐巾是为了在用餐时防止衣服弄脏而准备的。各餐馆多少有些许不同,但大部分都是以没有折痕、皱褶的折法放置于桌上。
在餐馆,通常是在点完料理后才将餐巾打开。在决定餐点之前,只点了开胃酒,由于没有必要担心会滴到衣服上,所以一开始就将餐巾打开是违反餐桌礼仪的。
对折后放置于膝上。将餐巾打开后对折,并将开口朝处置于膝上。对折的目的在于防止错拉到餐巾,而开口朝外则是方便拿起擦拭嘴巴。
但是对于经常会将胸前衣服弄脏的人,也可以将一整条餐巾张开夹在衣服上。主要以不弄脏衣服为第一考虑因素。
2、一边将内侧卷入使用餐巾除了用来擦拭嘴巴、手、手指以外,也可以在吐出鱼骨头或水果的种子时,利用餐巾檫拭嘴唇,使用范围可说是相当广泛。
擦拭嘴巴时,拿起餐巾的末端顺着嘴唇轻轻压一下,弄脏的部分为了不让人看见,可往内侧卷起。
将鱼骨头或水果的种子吐出时,可利用餐巾遮住嘴后,用手指拿出来或吐在叉子上后再放在餐盘上。也可以直接吐在餐巾内,再将餐巾向内侧析起。通常服务生会注意到并换上一条新的餐巾。
3、餐巾是可以弄脏的如不想将餐巾弄脏。而取出自己的手帕或面纸使用。是违反用餐礼仪的。用餐时切记餐巾是可以弄脏的。
不过,用来擦汗或是擦鼻涕,或是将口红整个印在餐巾上等都是不对的。涂了口红的人应在用餐前以面纸轻压,而非将口红印在餐巾上。
4、轻轻地折起放好。暂时要离开座位时,轻轻地将餐巾折好,很自然地放在餐桌上或是椅子上。千万不要把餐巾挂在椅背运或是揉成一团放在桌子上。吃完甜点后,就可以将餐巾拿掉了。 轻轻地折好放在桌子上就可以离席了。
礼仪文化 篇2
古代的“礼”文化
在封建时代,礼是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
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
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古代的“礼”文化“(二)
“礼”的含义比较丰富,其跨度和差异也比较大。“礼”的含义,按枟辞海枠中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本来的含义是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的统称。如敬礼、礼貌。
(2)泛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贵族的等级制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
(3)为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式。如典礼、婚礼、丧礼。
(4)指礼物。如送礼、礼品、礼单。随着历史的发展,“礼”的内涵已经有了延伸和扩展,在许多场合它已成为“礼貌” 、“礼节” 、“礼宾” 、“礼仪”等的代名词。因此,礼是表示敬意的通称,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并约束自己行
为以示他人的准则。礼属于道德的范畴,是社会公德中极为重要的部分。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用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的总和。礼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着人们的道德观念,确定着人们交往的准则,指导着人们的行动。在社会生活中,人人以礼相待,互尊、互爱、互谅,并成为自觉的行动,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儒家对礼的阐述与观点,礼文化(三)
儒家认为理想的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
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反之,弃礼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便将如周内史过所说的:“礼不行则上下昏”,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会和伦常便无法维持了,国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因此儒家极端重视礼在治理国家上的作用,提出礼治的口号。
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从这些话里可以充分看出礼与政治的密切关
系,国之治乱系于礼之兴废。所以荀子说:“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显而易见,放弃礼和礼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封建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
《礼记》中对礼的诠释,古代“礼”文化(四)
礼既是富于差别性、因人而异的行为规范,所以“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每个人必须按照他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相当于其身份的礼,符合这条件的为有礼,否则就是非礼。
在家族中,父子、夫妇、兄弟之礼各不相同。夜晚为父母安放枕席,早晨向父母问安,出门必面告,回来必面告,不住在室的西南角(尊者所居),不坐在席的中央,不走正中的道路,不立在门的中央,不蓄私财,是人子之礼。只有通过不同的礼,才能确定家族内和社会上各种人的身份和行为,使人人各尽其本分。“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上》),便是此意。
《礼记》说“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是故宫室得其度……鬼神得其飨,丧纪得其哀,辨说得其党,官得其体,政事得
其施”,可见其范围之广,“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
礼仪文化 篇3
英国人在穿戴上是最讲究的,他们对于服饰礼仪的重视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1、宴会服饰礼仪。英国人在交际应酬中非常重视“绅士”“淑女”之风,正式的宴会中,男士忌打带条纹式的领带;不应系长衬衫袖口的口子;正式场合不可穿凉鞋,也不可浅色皮鞋配深色西服。而女士则应该穿深色套裙或是素雅的连衣裙,庄重、肃穆的黑色的服装是首选。
2、用餐服饰礼仪。英国人在用餐服饰上是非常有讲究的,某些很是正式的西餐厅甚至禁止穿着不正式的客人入内用餐的,男士需着西装,女士要穿优雅的礼服。
3、平常生活中的服饰。英国人在普通生活中的穿衣时非常时尚和多样化的,各种穿衣style在世界上已经受到许多人的推崇,近几年英伦风很是流行。
二、英国旅游礼仪文化
1、出行。在英国旅游,可搭乘公交车、计程车、地铁,或者航班,或者骑自行车。需要注意车辆均沿马路的左侧行驶;乘车时,即便是几个人上车,守纪律的英国人也会很自觉地排队。在坐计程车时,一般按照10%左右付小费,将小费列入服务费账单的饭店则不必另付小费。
2、最佳旅游时间。当春天取代漫长的冬季时,花儿都开始露出笑脸,尤其是五六月份,大街小巷都开满了英国的国花——玫瑰。姹紫嫣红,芳香馥郁,置身于英国的花海,渐入陶醉的佳境。之后较为理想的日子是七八月份了,因为一年中这两个月天气最好,白昼长,多晴天,十分适合旅行。
3、著名景点。去英国可看的景点很多:爱丁堡城堡、荷里路德宫、巴斯罗马古浴场、格林威治公园、剑桥、剑桥大学、白金汉宫、大英博物馆、杜莎夫人蜡像馆、伦敦塔等等,都是经典的景点哦!
礼仪文化 篇4
1、要掌握入座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