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会礼仪(精选35篇)
非正式的餐具,一般纸巾放在餐盘中间,也可以在叉子的左边或者垫在叉子下面。叉子升级到两把,一大一小。小的是用来吃沙拉或者前菜的,大点的用来吃主菜。如果沙拉先上,那么小叉子就放在外面,如果是晚于主菜后上,就放在里面。
虽然叉子升级了,但刀还是那把刀,可以贯穿整个过程吃任何菜无限制级。如果主菜吃大牛排,哈哈哈,那么刀可以换成牛排刀(更锋利的那种)。
由于多了甜点和汤,因此也就多了把甜点用勺(或茶勺),汤通常最先上,因此在最外面,而甜点由于晚于主菜,因此放在汤勺里面,刀的外面。杯子多了酒杯,和水杯一起依然还是在右上方。
正式的餐宴
最后就是豪华正式的大餐了。
看着就觉得排场很大丰盛啊有木有!摆放的顺序依然遵照从外到里,但是由于菜品多了,讲究却不会用万能筷子的西方人也就自然配了吃各种不同东西专用的刀叉。
正式用餐的头盘开胃菜一般都是牡蛎这种壳类动物,因此我们可以看见,在最右边放了个小小的锋利的牡蛎叉。接下来是汤,鱼,主菜,沙拉(嗯哼,沙拉这时候成了主菜后上了)。因此,盘子左边从外到内便是:吃鱼的叉子,吃肉的叉子,吃沙拉的叉子。而右边从外到内则是牡蛎叉子,汤勺,吃鱼的刀子,主菜刀。
杯子也升级到4-5个,由大到小顺着放,最小的放最边上,最大的用来喝水,然后是喝红酒的,喝白酒的(通常是香槟),喝雪莉酒的…菜肴结束还有甜点,甜点的叉子和勺则单独摆在餐盘上方(图里面没显示),有时也会单独摆在一个盘子里放在最右边。
根据摆放,用餐的时候从最外面的一路换到最里面的,顺序千万别错。当吃着吃着吃不动想歇会儿的时候,可以把刀叉成八字摆在盘子里,脏的刀叉可千万别直接搁在桌布上,那样会很不礼貌哦。
西方人吃饭的讲究很多,单从餐具上就有时候弄得人头晕。据说以前讲究的大户吃饭,还有专门的西柚勺,瓜勺,果酱勺,肉羹勺。
宴会礼仪 篇25
参加正式宴会时,常会发现餐具摆设得令人百思不解,看起来就像作战队型,搞不清从哪儿下手才恰当,恐惧感油然而生。
甜点餐具可摆在席位最前端,或放在右手边内侧。有时服务生会连盘带叉匙端上甜点,若是这样你就不用担心了。
若决定将甜点餐具水平横放在盘子前端,请在接近盘缘的地方摆叉子(叉尖朝右),再放汤匙(匙凹向左)。此外,甜点餐具不一定只包括叉子和汤匙,还可加其他辅助器具。如果有叉无匙或有匙无叉,也别担心,可拿别种餐具代替,你依然会是个称职的主人。
多数人家里的刀叉汤匙种类不多,不过总有办法临机应变,例如:
1、沙拉叉子可用来吃鱼、沙拉或甜点。
2、牛排刀可用作甜点刀。
3、午餐叉子(比晚餐叉子小一号)用途也很广,可充作沙拉叉。
4、水果刀可当作乳酪或甜点刀。
5、茶匙可充作甜点汤匙。
事实上,刀叉使用方法错误,很可能是服务生没放对位置,也可能是客人自己的疏失。
如,有一次我参加一场服务必须非常正式的晚宴,当时第一道菜是鲜梨盅,我不假思索拿起汤匙,其实,正确的方法应该用左手边的小叉子,所以在乳霜甜点端上来时,我只好用剩下的那支小叉子。更糟的是,同桌每位宾客都学我,以为我知道该怎么做,最后只好向服务生求救,请他为我们每个人送来没用过的汤匙。
刀叉汤匙使用的通则,其次序是由外而内,也就是说,第一道菜用最外侧的餐具,然后顺序向内推移,直到每件都用过为止。
宴会礼仪 篇26
餐饮礼仪是指人们在宴请赴宴进餐过程中,根据一定的风俗习惯约定俗成的程序和方法,在仪态、餐具使用、菜品食用等方面表现出的自律和敬人的行为,是餐饮活动中需要遵循的行为规范与准则。餐饮,既催生人类文明,又展现人类文明。餐饮礼仪之所以被提倡,之所以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多种重要的功能,既有助于个人,又有助于社会。 在国际交往中,互相宴请或互相进行招待,是比较常见的待客方式。举行宴会或招待会,可以制造一种宽松融合的氛围。下从以下几点阐述其重要性:
(一) 塑造良好形象,提高自身修养。
中西文化差异形成了不同的餐饮文化,但是对礼仪的重视态度是相同的: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中国人看重礼仪,守礼重礼之人更容易获得他人的敬重,对自身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理,西方对礼仪重视程度也很高,西方的贵族文化延续至今,绅士与淑女形象深入人心,餐饮礼仪更是能体现高贵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学习与掌握餐饮礼仪,不仅可以于人前塑造良好形象,赢得尊重,对自身修养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人知礼方能立于世,做一个有礼的人,需要我们做出提升自身素养的努力。礼仪,是一个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来实现素养提升的`手段,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会自然而言地受到良好礼仪的熏陶,即使没有从小受到贵族文化的要求,也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礼仪观,把礼仪看作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并且应用于生活中的每一天,而不是在需要守礼时才做到彬彬有礼,人前人后大不相同。
在餐桌上,可使他人更直观地了解到一个人的懂礼程度,可以让人想象到其家庭背景、受教育的程度。可见,餐桌上的表现既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又能暴露出其劣性,所以对餐饮礼仪应持有重视的态度。
(二) 协调人际关系,净化社会风气。
在中国,很多事情是可以在饭桌上解决的。人之间有矛盾与误解,可以通过宴请他人解开误会。通过贴心的邀请、餐桌上精美可口的菜肴、推心置腹的交谈,受邀人感受到的是被重视、被认真对待与宾至如归的舒适感;拉近了围坐在餐桌旁的人们之间的距离,为沟通提供了机会,铺平了道路。
餐饮礼仪在协调人际关系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需要人们在表现自身修养的同时有掌握全局的能力,照顾到每位在座者的情绪,不过分热情又不过分冷淡,做到谦虚体贴又不刻意媚俗讨好,表现绅士风度与自然大方的风采。在宴请外国友人或赴会时,通晓西方礼仪要点,入乡随俗的做法更有益于沟通交流,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中国,餐饮礼仪还能体现出社会的风气,所以为了创造和谐良好的社会风气,在餐饮礼仪方面更需要注意。中国的改革政策出台后,对限制三公消费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公款吃喝的行为。大吃大喝并不能完全代表餐饮礼仪,它并不是流于表面的肤浅的大肆吃喝浪费,而是更加适度贴切的招待与真诚用心的交流。在净化社会风气方面,餐饮礼仪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
(三) 沟通有益信息,扩大视野和圈子。
宴会和餐桌可以为每位参与者提供和谐宽松的信息交流的环境,扩大视野。通过认识不同的人,扩展自己的交际圈,发展人脉,对增长人生阅历有很大帮助。具有餐饮礼仪的人,可以给人以好印象,从而打开沟通的大门,能够更容易地获得自己想要了解的消息。事实证明,在餐桌之上,消息的流通程度更高,说不定他人的一句无心之语会是自己正恰巧所迫切需要的。
餐饮礼仪是打开沟通之路的敲门砖,一个不具备礼仪的人无法赢得他人的好感与信赖,无法使人产生想要交谈接近的欲望;同时,良好的礼仪可以让人更容易融入新的陌生交际圈,一个礼貌健谈、贴心幽默的人总能比粗俗无礼的人更受人欢迎。
(四) 适应“人世”需要,加强对外交往。
无论是正式的商务宴请还是家宴,都需要礼仪,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作为人的基本要求。人生在世,我们要受到许多规则的要求与约束,餐桌礼仪很容易被我们忽视。具有良好的餐饮礼仪,是适应人世的需要。
餐饮礼仪,是与人交往的需要。在对外交往过程中,懂得餐饮礼仪,尊重他人的风俗习惯是礼貌懂礼的表现。想要加强对外交往,入乡随俗是需要铭记在心的一定,体贴地照顾到他人的民族宗教风俗习惯,能给人以亲切贴心的形象,更有利于加强对外交往,拉近不同文化间的距离,开拓沟通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