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国培心得体会(精选26篇)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国培学习,通过本次学习,使我大开眼见,学会了很多平时学不到的知识,使我的思想上受到了彻底地洗礼。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祖国的复兴全在教育,我们教师责无旁贷。我将体会总结于下:
一.从思想上,彻底转变对教育的认识。
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对老师的赞誉,使我对当初多选择感到无怨无悔。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我们的工作是任重道远的。一个人长时间重复着某一项工作,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这是人之常情。但我们的工作,关系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儿戏不得的,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彻底改变过去陈旧的教学观念,以全新的姿态去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教育事业当中去。
二.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我们的工作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我们要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了解社会发展动向,紧跟时代脉搏,从而使我国立于民族不败之林。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教学的技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学习古今中外,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知识,懂得各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游刃有余的教学技能。三.充分了解学生,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恰当运用教学方法。
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在不同阶段,他们有不同的年龄特征。世界上决不能找到两片相同的树叶,他们每个人的家庭环境和性格特点各不相同。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教学要因材施教,我们要经常和孩子们谈心,不断地进行家访工作,了解他们的心声,真正成为他们最知心的朋友,灵活运用地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多表扬,少批评,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缺点和错误,进行循循善诱地指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致以行,使错误消灭于萌芽之中。让孩子们之间互相帮助,形成温暖的大家庭,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在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恰当地指导,让他们培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培养成可持续发展型人才,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四.学以致用,使学生把知识转化成为能力。
我国的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孩子们缺乏创新精神,学生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成为无用的书呆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让学生走进生活,进行恰当地运用,真正把知识转化成为能力。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交际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让他们多问为什么,养成爱动脑筋的好习惯。使他们在生活中不断地锻炼自己,真正成为一只只翱翔在天空中的雄鹰,长大以后才能投入社会,进行很好地工作,才能为人类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从而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真正使自己从教学匠转变成为教育艺术家,赢得桃李满天下。
我们教师的职业是伟大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学生的表率,兢兢业业,把每天都当成最后一天去过,增加使命感,以阳光的心态去工作。不管自己的年龄有多大,都要以积极的心态去工作,充分发挥自己作为女性的天性,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的,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用一片爱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使他们都能茁壮成长,真正成为一名教学的艺术家,与孩子们在一起真是其乐无穷。
2024国培心得体会 篇5
为了开阔眼界,更新教育理念,我于20xx年11月3日至11日赴上海华东师大,参加了山西省初中农村政治骨干教师的研修培训,感谢市局给了我一次学习的机会,此次上海之行让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使我在教育教学理念上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洗礼,让我有机会再次来充实和完善自己。
在这次培训的过程中,我聆听了多位教育专家生动、形象而精彩的讲座,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知识。同时我也深深的感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我决定细品所学,总结所得,把此次培训的所学,所得用于现实教学中。下面谈我这次学习的收获。
一、灵魂的洗礼
我们这次的培训理念我:“开眼界、长见识、增胆识、出思路”,通过这十多天的培训我们的思想、灵魂得到了洗礼,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如:胡东芳教授讲的《从教书匠到课程与教学专家》、周彬教授讲的《叩问课堂:课堂教学的“前因后果”》、李政涛教授的《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教授们用渊博的知识、旁征博引给我们讲述最前沿的理论知识,我深受启发、感触颇深。
我们以前陈旧的教育理念必须摈弃、教育行为也应随之改变。
二、学习的升级
胡东芳教授在《从教书匠到课程与教学专家》中讲到: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长流的新鲜水。这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加强学习,不断充实专业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技能。
我深深感受到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决不能“死教书——教死书”,我们除了要给学生答疑释惑、还应创新其思维、培养其习惯、渗透其思想、教好书育好人。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多读书,读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广泛的阅读各类书籍,将学到的知识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提升自己,绝不能固步自封凭以前积累的经验来面对现在的学生,绝不能重复自己。
莫言曾说过:“重复自己比抄袭他人更可怕”,只有不断地学习、反思、总结经验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才能适应世纪的挑战,才能胜任教师这一行业。
三、反思中成长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埋头学习,还要抬头看前方、思过去,不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有的老师可能反驳到:我教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书了,我有着丰富的经验,还用得着反思吗?
大家不妨听一听华东师大胡东芳教授讲的这么一个小故事:一次驴子驮着一袋盐过河,突然不小心掉在河里,由于驮的盐太重,它怎么都挣扎不起来。在它不断的挣扎下终于起来了,咦,背上的盐轻多了。第二次主人让它驮着棉花过河,由于它有了第一次盐掉入水中轻多了的经验,它故意将自己掉入河里,想减轻重量,结果越来越重,它怎么都没能挣扎起来,谁知最后淹死在了河中。
由此可见: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这是一个多么深刻的道理,胡东芳教授却用浅显的故事呈现给我们。
我们应善于反思、总结,特别是善于从错误、失败中反思、总结是一个人、一个民族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人是在不断碰钉子、摔跤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识、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的。碰钉子了、摔跤了,有了经验教训,又善于反思、总结,才能少走弯路。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所以我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成功。
四、实践中升华
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适应课改、转变角色。周彬教授在《叩问课堂:课堂教学的“前应后果”》时讲到:我们为什么总是不愿放手将课堂还给学生呢?我们应该反问自己:我们课堂教学的目的究竟是为了应试考试、是为了完成学案、还是为了学生的生长和发展呢?毫无疑问应该是为了学生的生长和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其来充当主角发挥其主体作用,我们不应该担心、惧怕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以致耽误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其实更富有含金量的恰恰是“错”的答案,“错”的答案往往更能暴露学生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问题。这也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长的过程。
为此,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去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期“发现型、发明型、创造型、创新型”的学生。
五、为人师者必备:
1、开放的胸怀
生活化的教材和课堂是开放的,教师的视野、胸怀、思维也应该是开放的。复杂的人生和社会问题很少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往往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而要真正让学生以开放的眼光、心态和智慧来看待教材、课堂和社会,关键在于教师具有开放的视野、胸怀、思想、头脑。毕竟,在学特别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引领者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