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心得(精选34篇)
“后来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王匡找到我爸爸说,国家希望您到内地做航空食品。”伍淑清回忆,于是她来到内地,想亲眼看一看内地的发展。伍淑清坦言,当时的感觉是“很落后”,但同时,她也敏锐地看到了内地巨大的市场潜力,感觉到了有做事情的空间。
1979年这一年,对于伍淑清和她的父亲伍沾德来说,格外忙碌。由于1980年5月,是中美两国计划通航的日期,伍淑清和父亲多次往返京港两地,就合资创办航食公司进行谈判。当时除了美心集团之外,与中国民航局进行谈判的还有来自日本、欧洲和新加坡的企业。
伍淑清回忆,当时日方提出的要求是日本航空在首都机场的优先起降权,不管其他飞机上的乘客是什么人都要为其让路。最终,中国政府决定选择华侨出身的伍家作为合作对象。
“那个时候,内地还没有外商投资方面的法律。”伍淑清回忆,当时很多合作细节都是从零谈起。他们就把香港的企业法、工商业法从英文翻译成中文,拿到北京去谈,最终签署了意向书。
然而,由于无先例可循,上级部门迟迟没有批复合同。伍淑清记忆犹新的一个细节是,时任中国民航局局长当时对他的父亲伍沾德说,“伍先生,因为中国没有审批中外合资企业的先例,审批还需时日。我们先握握手,一言为定。”听到这番话,伍沾德说:“我们都是中国人,都相信邓小平先生宣布的改革开放政策。”于是,双方握手为约。
1979年11月,距离中美通航只有不到半年的时间,伍沾德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先自己垫付500万港币购置设备开工,再等待批复合同。
“500万港币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可以在香港楼价最高的中环买下好几层写字楼。但是我们有相同的目标,都是为了国家好,也都相信改革开放一定会让国家有大发展,所以我们彼此信任,甘愿为此冒险。”伍淑清说,因为父亲是华侨的后代,所以希望看到国家强大,当时不是抱着做买卖的心态,而是为了给国家做贡献的情怀去做这件事。
伍淑清回忆,父亲做这个决定时,曾背负了不小的压力。“当时很多身边的人都劝他不要‘去北京做生意’,伯父也曾警告他‘有问题要自己承担责任’。”然而她的父亲,并未退缩。
筹到资金后,北京工厂随即开建,但挑战再度来临。航线对航空配餐要求严格,要达标就需要进口欧美设备。在当时,欧美仍对中国实施禁运,伍沾德就以个人名义,从美国购买设备,在香港订货付款,设备运到香港后,再想办法将运回内地。到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终于拿到审批许可时,工厂已经开始生产,伍淑清将这比喻为“先有蛋,后有鸡”。
1980年4月,国家正式批准了成立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当年5月1日,北京航食挂牌成立,投资双方分别为: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出资300万元,占股51%;香港中国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出资288万元,占股49%。北京航食因享有“外资审字[1980]第一号”的批准文件编号,被誉为“001号合资企业”。
作为合资企业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北京航食在成立之后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回望过去,伍淑清认为:“当时引进的不仅是资金和技术,还包括整个企业合作的理念和模式。”
伍淑清曾对媒体回忆,当时他们与还习惯于计划经济思维的合作伙伴不断革新,从合资企业的法律条文、股份制概念、复式记账法、打卡管理制度等细节入手,一步步将001号合资公司塑造为行业领军企业。
“我们需要重新培训员工的概念,比如刚开始时,很多员工不愿意打卡,觉得这么做是不是瞧不起他们”,如今这些早已司空见惯的企业管理制度在改革开放伊始的中国,曾面对旧思维的挑战。伍淑清说,当时自己每两个星期都要去一次北京,落实各种各样的事情,而她的弟弟则直接在北京工作了9年的时间。
如今,北京航食占有北京首都国际机场70%的配餐市场,实现了38年连续盈利,累计纳税超过16亿元。
001号企业填补了行业空白。随后,以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形式出现的三资企业,在中国内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据统计,截至20__年底,内地累计批准港资项目近40万个,实际使用港资9147.9亿美元。按实际使用外资统计,港资占内地累计吸收境外投资总额的51.7%。
伍淑清说,改革开放之初,港资帮助内地企业了解市场经济、培养人才,扮演了“辅导员”的角色。而目前,在港资份额占据内地引资“半壁江山”的情况下,其角色应适时转变为“服务提供商”,吸引更多外资进来,带领内地企业“走出去”。
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伍淑清,也开始从其他方面参与祖国建设,从1988年开始,伍淑清先后担任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见证和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在香港回归前,伍淑清还曾担任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为香港回归做了许多工作。
1997年7月1日,49岁的伍淑清在香港见证了五星红旗升起。香港回归后,伍淑清参与了大量推进内地和香港的交流合作工作。如今,伍淑清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青少年的教育上,在她看来,香港的青少年要同时具备国家的概念和全球的视野,由她赞助的香港中华基金中学的学生,曾多次到内地进行交流学习。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心得 篇5
95岁的老党员张富清是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的一名战士,解放战争时期先后荣立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团一等功一次,两次获“战斗英雄”称号。1955年,张富清退役转业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我们所有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
学习张富清事迹,应当不忘“忠于党、忠于人民”精神。天安门前,94岁老兵李安甫对我们的党、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母亲无声告白。在中国共产党98岁华诞前夕,94岁高龄的李安甫走进天安门,用手摸一摸城墙,看一看楼里风景,讲一讲那一代的革命故事。我想,当他走
进天安门的那一刻,他的心里该有多么辛酸,又有多么欣慰。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不断地看着他的战友为新中国成立而牺牲,那时他心里的苦楚,应该无人体会。可是,他又亲眼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这几十年的改变,见证了中国如今的辉煌,他又是多么的欣慰。“忠诚的高尚和可敬,无与伦比”,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我们要记住老兵李安甫对党绝对忠诚的这种精神。我们应当像向日葵一样一直以“太阳”为中心,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对党做到绝对的忠诚。
学习张富清事迹,应当不忘“朴实纯粹、淡迫名利”精神。“战斗英雄”张富清,他隐藏功名60多年,他经历过残酷的解放战争,在那种枪林弹雨的日子里获得过多次奖励。他退役转业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毅然不忘党的初心,在贫困山区奉献他的一生。对于张富清同志来说,他是一名退役军人,是为新中国成立做过贡献的人,他退役后有许多选择,可是他却毅然决然地选择待在贫困地区,把老百姓的疾苦放在首位,将质朴节俭、知足常乐作为他坚守的人生信条。张富清将一生都奉献给党、国家及人民,他获得中宣部授予他的“时代楷模”称号,还获得总书记对他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强调,呼吁广大党员干部要向张富清同志学习。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我们应当不忘“朴实纯粹、淡迫名利”精神,我们应当向“战斗英雄”张富清学习。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党员干部只有专心致志地工作,心态平和地享受生活,不为蝇头小利而蝇营狗苟,才能在工作中取得好的结果,才能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及人民作出贡献。
学习张富清事迹,应当不忘“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精神。北师大硕士毕业的研究生黄文秀,她毕业之后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到贫困村居担任第一书记,把双脚扎进泥土,为群众脱贫劳心劳累,为20__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贡献。6月16日晚,在这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她忍痛告别她病重的父亲,深夜冒雨奔向受灾群众,面对危险,她毅然前进,在她返回乡村的途中,不幸遇到突发山洪,30岁的青春年华就此消逝。在危险来临之际,她首先想到的是村里的群众,不听同事们的劝阻,拒绝病重父亲的挽留,前往受灾现场,不幸遇难。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我们应当不忘“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精神,不忘黄文秀同志为群众事业牺牲,向她学习。在平常的工作中,我们要勇于站在革命前线,遇到困难,不要退缩,敢于面对。面对困难问题,要及时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敢于担当,乐于奉献。“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要做中国共产党里的一朵梅花,要像梅花一样,在寒冷的冬天,独自盛开,我们党员干部要敢于说出他人不敢说的话,敢于尝试他人不愿做的事,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