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优秀八年级读书心得2024(精选31篇)
二是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说到这个,咱中国人又可以自豪的说老祖先的印刷术比他们要早得多;但再回望比较印刷术问世后的东西方世界,我们不得不红着脸承认,我们错过了一次飞跃的时机,在此强调一下,这仅仅只是N 次遗憾中的一个擦身而过。加文孟席斯在《1421 中国发现世界》中提到,当中国的明朝皇帝用金刀银碟琼汁玉液款待各国前来朝贡的使者时,欧洲最富裕的商人的藏书量仅仅八本。好的,让我们来看看八十年过去后,欧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共印刷了800 多万本书,教育的蓬勃发展使欧洲人民的文化平均水平远远高于中国。我一直在想,中国与成为超级强国的机会一次次失之交臂,是不是和我们安宁从容的农业文明和天人和一的内敛文化传统直接相关,否则我真很难理解掌握先进航海技术和天文知识的明朝皇帝不去建立海外殖民地,而是无谓地挥霍国家钱财换取和平的近邻关系;为何突然闭关锁国,而将海上霸权拱手让于达珈玛的那几条破船……
《童年》优秀八年级读书心得2024 篇23
童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无法忘怀的回忆,无论这些回忆是否美好,它们已经种进了心里,永远也抹不掉。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是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之一——《童年》。
《童年》这本书通过主人公阿廖沙的眼睛描述了当时沙皇统治时期的黑暗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自私、贪婪、唯利是图。阿廖沙三岁就失去了父亲,他被母亲带到外祖父家中。在这个小市民家庭里,恃强凌弱是人们的嗜好。半瞎的老匠人是个活生生的例子,这里的人几乎每晚都要给这个老匠人安排一个侮辱性的恶作剧式的“玩意儿”。阿廖沙的两个舅母,也先后被她们的丈夫摧残致死,就连善良的外祖母也难逃外祖父的打骂。 十一岁时,阿廖沙的母亲去世,外祖父也破产了,他被赶出家门,独立谋生。
然而生活的困难并没有让阿廖沙退却,他总是坚强地生活,对黑暗毫不畏惧,勇敢面对困难,这就是阿廖沙对生活的态度。其实,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
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的童年是色彩斑斓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我们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掌上明珠,放在手上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我们的童年充满阳光和甜蜜。但我们更应该学习高尔基那种勇于面对生活困难的态度,因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2岁的我,已经懂得了人生的真谛——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勇于面对生活的磨难。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正如冰心奶奶曾经说过:“童年是真中的梦,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现在我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童年属于你,同样也属于我。当我们在内心感到空旷时,回想一下高尔基的童年时代,它定会净化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生出无限感慨。
《童年》优秀八年级读书心得2024 篇24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意大利当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索利撰写的,本书蒙台索利深刻地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并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指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通过对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很深的启示。
“精神分析揭示出儿童所遭受的痛苦源于成人权威对儿童自发性活动的压抑,……”这是《童年的秘密》第一章今日儿童中的一句话,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中回荡,无法忘却。让我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是否运用教师的权威压制了孩子自发性的活动?
蒙台梭利还从七个方面讨论了儿童的发展以及成人是如何阻碍儿童的发展的。
首先:成人为了自己的方便而强迫儿童长时间睡觉。蒙台索利指出,如果我们要为儿童的个性发展提供帮助,鉴于儿童是一个弱者,那么有着更强个性的成人在指导儿童的时候必须控制自己。
第二:蒙台索利认为,儿童并非守株待兔般地等待行走能力的发展,而是通过练习获得的,因此,成人必须调整自己以帮助儿童享受行走的乐趣。
第三:蒙台索利表示,当我们评价儿童的心理发展时,我们应该根据言语的出现以及从工作中激发出的手部动作的出现来考虑幼儿的心理发展。
第四:蒙台索利批评成人并不是从儿童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出发去帮助儿童,而是取代儿童完成了所有他们想要自己独立完成的活动。
第五:蒙台索利指出,成人用自己的行动取代儿童的行动不仅表现在行动方式上,还表现为通过暗示把自己的意识渗透到儿童的意识中,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童。
第六:蒙台索利认为,由于成人不理解运动对于儿童的重要性,所以他们阻止儿童的身体活动。而一个“失去肉体自由”的人要比聋子和盲人承受的痛苦更悲惨也更严重。
第七:蒙台索利独辟蹊径地提出,儿童具有天赋的特殊的“爱心智力”,这种爱赋予了儿童观察的能力,儿童以一种热情的、注意细节的方式赋予了儿童观察的能力,儿童以一种热情的、注意细节的方式观察他们周围环境中的一切,包括成人。正是由于儿童对我们成人的爱,我们的精神世界才被唤醒。如果没有儿童帮助成人振奋精神,那么人类就会颓废。
看本书时。让我想起赵岭老师在课堂上说起儿童享有的权利——这是《儿童权利公约》赋予与规定的。
1.有生存权——每个儿童都有其固有的生命权和健康权;
2.受保护的权利——不受危害自身发展影响,被保护的权利
3.发展权——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
儿童有权接受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以及儿童有权享有促进身体、心理、精神道德、智能的权利。
4.参与权——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
儿童最佳利益的原则
尊重儿童尊严的原则
尊重儿童的观点与意见的原则
无歧视原则
给我的启示:面对儿童的成长,我们应该像蒙台梭利那样,学会观察、学会引导、学会等待,用“有准备的”适宜环境导引儿童的内在生命力,并耐心的等待儿童完成其内在的心理变化,而不是用我们成人自以为是的“对儿童的帮助”去打扰其破茧而出的过程,造成人所皆知的“拔苗助长”的严重后果。
《童年》优秀八年级读书心得2024 篇25
这是一本育儿或者说心理分析的书,以上就是读后感。的确,关于这本书,无论说它的作者多么成熟,说里面讲的道理多么有用。随着我做了越来越多次的读书会,我逐渐感觉,说这些,很无力。
所以我这次,决定偏个楼,说点别的。有个提法,孩子三岁前学到的东西,大约是我们往后人生里所有知识的总和。这三年里,他(她)学会的东西,未来一生我们都不太可能学到那种程度。
比如灵活的操作自己的四肢,在我们的成人世界里,绝少见到操作某样工具如指臂使,这样的人古代叫做大匠,现代大约是叫高级工程师吧。
比如用喉咙发出有意义的音节,同时理解它的含义,学会说,并且理解一种语言文化的人,在我们的世界被称为大师。再比如认识到墙是墙,人是人,玩具是玩具,还有独立认识这些事物的能力,现实里能这么做的人,叫做科学家。
这是很有趣的角度:我们从0艰难的跨越到1,开始了从1到10000的人生旅程,很奇怪的失去了这种跨越的能力。就像年少时的懵懂,当你懂了,懵懂就失去了,同时失去的,还有懵懂时的无来由的,莫名的感觉。我把这种感觉,叫做天性。
佛教里有种说法,叫做“所知障”,大意是,你知道的越多,障碍就越大。当知识、技能、阅历等帮助我们在这个世界和诸多事物更顺利的相处的时候,我们那种无知无畏、那种穿透迷雾的激情和快意、那种拂尘见珠光华灿的幸福和感动,那种人性,也被驱赶出了伊甸园。
所有我们知道的,就这样变成了镣铐、牢笼和枷锁。而无意识时的那种不明所以,荡然无存。道德经中,“专气致柔,如婴儿”,大约是想描述那种状态。
有些艺术家或者修行人,会选择放逐自己,或者让自己放浪一些,或者让自己紧紧束缚,来尝试感受曾经的真挚。
这些行为或者方式,不予置评。我只是想起了一些看过的话:在未来面前,我们都是孩子。我从未长大,但从未停止生长。与诸君共勉。
《童年》优秀八年级读书心得2024 篇26
童年,是使我们所向往的;童年,是我们再也买不到的美好礼物;童年,是我们永远回忆起来嘴角都会扬起的。这是我们现代儿童的童年,那么在19世纪的时候,那些孩子的童年又是怎么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