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2篇)

2024-07-02 20:39:04心得体会打印
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2篇) 20__年10月11日,湖北省法院召开发挥人民法庭职能作用服务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工作座谈会,中基层法院、人民法庭代表参加会议并作了交流发言。....

  今年初,关厢社区供销住宅小区有一块两亩半的空地闲置,有地产老板找到社区干部,表示愿出高价买去盖楼。

  但社区干部与百姓群策群议后,决定建“居民之家”,集收取快递、休闲运动、文明实践中心、居民书屋、“四点半学校”等于一体,人人获益。

  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麻城市推进“共同缔造”的初衷。该市大力推进停车场、口袋公园、公厕、群众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建设。对全市8个社区36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让3700余户居民收获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

  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围绕全市重点农业产业链,各地建立联农带农机制。20__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比城镇居民增幅高出3.6个百分点。

  在黄土岗镇堰头垸村,数千亩板栗、福白菊、油茶、梨园基地与6MW光伏脱贫基地等五大特色产业,将大批村民嵌入农业产业链中。

  为了帮助留守妇女更好就业,20__年10月,群众踊跃集资60多万元,加上政府投资300多万元,村里将旧房改造,建立全市首个“网红之家”,内设网红培训中心、公益直播间、地标优品展示馆、物流服务公司,30多名“乡村网红”在抖音、京东、淘宝等平台直播带货,带动百余名留守妇女从事产品加工。堰头垸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去年销售额达1800万元。

  宋埠镇李钊村,占地40亩的日光温室蔬菜大棚,采取建设、农资、种苗、技术、销售统一,利润分成的`“五统一分”合作模式,蔬菜远销大湾区,年产值超过100万元,为村民直接增收数十万元,为村集体经济贡献30万元以上。“大棚就在家门口,菜不愁销。”村民熊家和原是泥瓦匠,去年将自家土地流转,承包了一个蔬菜大棚,不再外出打工。

  古桥村从前“脏乱差”,大龄青年找对象都难。推进“共同缔造”以来,村级主干道提档升级,全村接上自来水,家家进行“厕所革命”,村庄“颜值”飙升,乡村旅游兴旺,邻里和谐友善。宜居宜业的乡村人人向往,52名大龄青年成功“脱单”。

  启示: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

  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源自群众更强大。麻城市的“共同缔造”实践,体现了执政党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的内在价值追求,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应秉持的价值观。

  麻城,一座红色之城。

  作为黄麻起义的发源地,这里曾经走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与红二十八军。上十万百姓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

  “共同缔造”活动开展以来,百万干群中逐渐形成共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革命年代需要人民打江山,新时代更需要人民共建江山。

  当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农村空心化、城市管理滞后等问题凸显,社会治理的复杂性与难度日增。传统单向度、管控式、由政府大包大揽的治理模式下,政府行动与群众需求常常不合拍,也导致管理成本上升。破解这一难题,必须回归初心,守住人民底色,站稳群众立场,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让人人有责、人人尽责,最终实现人人享有。

  20__年10月,麻城市召开第九次党代会,将“共同缔造”写入党代会报告,强调未来五年,要强化党建引领,以群众为主体,深化拓展“共同缔造”,推动跨越式发展。

  乘马岗是中国第一将军乡,这里走出了王树声、徐海东等26位将军。如今,传承红色基因,山乡村寨响遍“是党员,跟我上!”。

  走进乘马岗的大街小巷,共产党员户的牌子格外引人注目。红色的门牌标识上,有党员的姓名、照片,还有联户的十人名单。去年,乘马岗镇入选中组部与财政部的红色美丽村庄建设项目。革命后代与党员带头无偿拆掉几百间鸡棚、牛栏、猪圈、柴垛,率先加入义务施工大军。

  党员做表率,群众紧跟上!镇长冯立回忆,不到100天,镇里就建起一个兼具红色教育与经济发展功能的广场、街区。

  麻城市委书记汪国兵表示,麻城将守牢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坚持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发挥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将“五共”理念从城乡人居环境整治领域,向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新型城镇化等领域不断拓展。

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心得体会范文 篇22

  近年来,新沟镇向阳社区践行“五共”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带动广大群众大力开展共同缔造活动,积极构建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治理格局,促进社区经济更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决策共谋,为乡村振兴领航。

  积极构建“社区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农户(居民户)”四级模式,把群众组织起来,引导群众共同协商事务。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依托,通过建立微信群、入户走访、群众代表会议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把“百姓想要的”和“社区想做的”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民事民议,决策共谋。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凡是社区重大事务和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由群众商议,由群众决策,用群众智慧谋大事定大事。近年来,社区将道路、培训中心大楼、生态园林建设及老年人生活补贴等20多项议题,全部由村民代表“自己说了算”,社区两委当好“配角”。如新剅路是20多年前修建的一条村级水泥路,由于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加之路面太窄,严重影响了三个居民小组出行和农产品运输。在向阳社区一次村民代表大会上,村民提出重新修建新剅路这条建议,在场的村民代表纷纷响应。随即,群众出点子,社区“两委”班子跑现场、请专家、定方案,多次召开党支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商议表决。新剅路的重建提上日程,如今,一条宽敞的新剅路呈现眼前,旧貌换新貌,村民喜笑颜开。

  发展共建,为乡村振兴立基。

  按照党支部发动、党员干部带头、群众参与、理事会协助的思路,发动群众共建美好家园。该社区推行“门前三包”整治人居环境,号召居民民主动清扫、主动拆偏房、主动植树造林。发动群众筹工筹劳参与防汛抗旱和疫情防控。成立乡贤理事会,发挥乡贤优势,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服务公益性事业。发动乡贤积极参与招商引资、捐资助学,介绍务工,凝聚乡贤智慧,激活乡贤资源,带动群众增收。社区部分农户庭院杂草丛生、环境零乱,今年7月,社区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推行党员包户制度,5名党员带头拆除自家危旧空房,在他们的带领下,院落整治拆除工作进展顺利。群众主动拆除偏房18间,清理杂物10处,整理形成了一条沿院小道。

  建设共管,为乡村振兴聚力。

  充分发挥群众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激发群众参与的内生动力。一是发动村民广泛参与到村规民约的制定和落实中来,通过定规矩、立良俗、破陋习、扶正气,激发群众主体意识,推动了文明乡风、淳朴民风的形成。二是实施“三务”公示公开。通过设置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栏,每季度进行一次更新,将党务村务财务情况向群众公开,请群众监督。同时,成立财务监督小组,管理和监督村内公共资金使用、资金拨付、资金估算和资金结算;组建施工质量安全监督小组,履行施工技术员和工程监理的双重责任,负责技术评估和工程验收。三是是构建“十户联防、邻里守望”网络,责任到组、联系到户,包干到人,形成全覆盖、大联动的强大气场。四是成立民生代办、生活保障、法律咨询等志愿服务组织,在社区党支部的领导下广泛开展便民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效果共评,为乡村振兴赋能。

  一是强化组织评价。社区党支部将支委成员包保工作纳入支委年度工作绩效考评,实行半月一督查,一月一考核,对党员、居民代表包户工作优秀的进行表扬宣传,评选为优秀党员和文明户,由议事会、新乡贤代表对工作进行点评打分,并对点评情况进行公示公开,充分发挥干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工作热情,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二是优化党员互评。每年定期组织开展民主评议党员,结合平时的工作表现和成效,党员之间互相评议、群众代表评议党员,评优罚劣、鞭策后进,确保民主评议结果公开公平公正。三是细化群众评价。定期评选好媳妇、好公婆、十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党支部组织村干部代表、新乡贤代表、理事会成员等积极介入婚丧嫁娶等活动,制止不良风气,弘扬时代新风。

  成果共享,为乡村振兴提质。

  为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居民,向阳社区投资9000多万元,建设了功能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1万平米文化广场,投资680万元新建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投资800多万元用于道路、水利、通讯、医疗、环卫等民生建设。此外,还建立了便民服务大厅、老年活动中心、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社区培训中心,为党员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农民办事不出社区。社区所有的农民种地实行以工养农,并为居民全部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社区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每月还可领到由社区集体发放的老年人生活补贴,社区居民小孩考上大学有奖励,社区群众过上了富裕幸福美好的生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