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孝经心得体会(精选34篇)

2024-09-04 00:35:25心得体会打印
孝经心得体会(精选34篇) 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孝道。....

  感恩于组织,是一种大恩回报。“知大恩者,才有大境界,才不会忘其根本;知大恩者,才有大作为,必以其坚韧不拔之志毕其一生干事业,才会作出大贡献;知大恩者,才有大智慧,才会在危急紧要关头多一些正气,多一些责任,多一些慷慨,少一些依赖,少一些顾虑,少一些羁绊”。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什么时候,也不论做什么工作,我们都要始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我们为之奋斗的工作平台是公司提供的,工作责任是公司赋予的,对外所展现的一言一行其所代表的是企业,而不是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都更需要“谨言慎行”!以当得起企业对自我的信任。

  在实际工作中,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们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问题,如遭受挫折,被人误解,受到批评等等,当时是满腹的委屈,很多时候会心情烦躁、抱怨、甚至怨恨,纠结成一小段暂时无法逾越的障碍。而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领导教诲、同事们的互相支持与配合,离不开身边亲人们的支持与理解。学会心怀感恩,就会减少很多愤怒,也只有心怀感恩,人才会真正快乐起来;若一个人就只有怨恨,心情自然好不起来,而心情不好的情况下,工作的推进及完成相信也很难达到满意效果。人只有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才会逐渐的走向成熟睿智。

  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常怀感恩心,一生无憾事。

  感谢公司给了我们一个提升自我思想、拓展思路的机会。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孝与感恩,让我们一起用孝心与感恩之心,收获别样的人生!

孝经心得体会 篇14

  20xx年11月9日至20xx年11月11日本人在山东省泰安市接受了为期三天的《修身、齐家、治企之道》(《孝经》)课程学习,现就本次学习的一些内容和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同大家分享,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谢谢!

  本次课程是由马孝文马老师主讲的,课程伊始,首先讲到:宇宙浩瀚,无穷无尽,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还很有限,而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唯一家园,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懂得感恩!

  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的幸福快乐,但是我们又会在生活中遇到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帮自己解决问题呢?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而学习不是为了“学”而学,而是为了提升智慧,解决生活中一些无法解决的烦恼,也就是求得一种“和谐”。

  生活中有三种不和谐:

  1、人跟自己不和谐;

  2、人与人之间不和谐;(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为“五伦”:父子、兄弟、夫妻、君臣、朋友。“以利相交者,利尽而交疏”)

  3、人与自然不和谐。

  不“和谐”的根本原因要从我们自身寻找原因,那就是“私心”(以自我为中心),表现为自私自利、不能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等。

  学习需要聆听、思考、力行,最重要的就是“力行”!我们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所在,即“私心”,就要在生活中力行,练习保留好的品行,改掉坏的习惯,而这种练习要从对自己的父母开始。因为《孝经》中有云:“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连对自己的父母、亲人都做不到的事,对其他不相关的人更是无从谈起了。

  这种练习包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例如:“吃饭”,以下介绍学习期间就餐的要求:①人到齐才开饭;②用餐落座长幼有序;③坐姿端正手端碗;④餐前感恩(感谢天地的阳光雨露、感谢国家的恩惠护佑、感谢父母的养育深恩、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感谢大众的辛勤付出);⑤用心感受他人的需求(为长者夹菜);⑥食不言、不浪费、不掉饭菜;⑦饭后打招呼“我吃好了,请大家慢用”。用餐卡上有两句话“碗小天地宽,桌上乾坤大”,很值得我们深思!

  所以,“吃饭”也是一种修炼,第一筷子夹给谁虽然是一种形式,但是代表的是深层次的道理,也是培养我们的恭敬心。

  前面提到练习要从对自己的父母开始,也就是说:“孝”是人修身的起点,所以我们要首先学习《孝经》。

  “孝”的含义:爱、敬。繁体的爱字“爱”可分解为“受”字中间有一颗“心”,意为:用心感受他人的需求(另:字可以简化,爱岂能无心!)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亘古绵长,无私无求;不因季节更替,不因名利浮沉,这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

  生活中仅仅是给父母送钱送物,还不能称其为孝,《论语》中有云:“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所以我们对父母不但要爱,还要敬,这才是孝!

  生活中,我们只有从练习对自己的父母“爱、敬”开始,才能延伸到练习对他人的“爱、敬”。学会做人,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假装不虚伪,(中医中有一种理论: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其中“思伤脾”即包括假装虚伪地待人接物,属于人与自己的不和谐。)自然而然地做到“爱、敬”,其他人才会回报给你同样的尊敬,心情舒畅,才能和谐。

  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细节决定成败,这里老师提到了一个概念“上贵之相”,即:其坐也如介石不动、其卧也如栖鸟不摇、其行也洋洋然如平水之流、其立也昂昂然如孤峰自耸、言不妄发 行不妄躁、喜怒不动其心、荣辱不易其操、万态纷措于前而心恒一。这与我们正在学习的《弟子规》中一节有异曲同工之妙,即: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个人认为“上贵之相”是在行动和思想上对自己更高层次的要求,而《弟子规》是最基本的要求,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做的还很不够,需要继续努力。

  下面老师讲到了三个基本的问题:

  一、为什么学《孝经》(动机、目的)?

  因为“学贵立志”(非立欲)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学习什么时候都不为晚,要活到老学到老,生活中很多例子告诉我们,高学历、高智商、高年龄等都不代表高素质。学习传统文化,首先明白做人的道理,才能更好的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什么(内容)?

  经→史→子→集(学习顺序很重要,因为先做人,再做事;先知礼,后效行!)

  1、经:揭示亘古不变的归路和原则。(道)

  2、史:案例,兴衰存亡。

  3、子:知识、技能。(术)

  4、集:诗词歌赋等陶冶情操的内容。

  三、怎么学?

  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学一句,懂一句,做一句

  后面老师讲解了《孝经》原文,其中讲到孝养父母的四个层面:

  ①养父母之身;②养父母之心(事亲以欢心为本);③养父母之志;④养父母之慧。这四个层面目前自己做的还相差很远,应该从现在开始,努力力行,因为生活是自己创造的,要积极地面对,勇敢地前行!

  通过本次学习,本人对自己在力行方面有如下要求:

  1、锻炼身体;(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身有伤,贻亲忧。)

  2、多干家务;

  3、同父母讲话要和颜悦色;

  4、谨言慎行;

  5、多读书。

  总之,此次培训是本人第一次参加传统文化的教育学习,感觉只是学到了一点皮毛,了解了一些学习的方向,未来还要继续深入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进一步认知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努力力行,当然首先要从对父母行孝开始。  

孝经心得体会 篇15

  “百行孝为先”是古代的一句俗语,原本,我对“孝”字还不大了解,自从我读了《孝经》之后,我渐渐对“孝”字有了深刻的理解。

  就拿“黄香敬父”来说吧:黄香母亲早逝,为此黄香十分孝顺自己的父亲。当严寒时,黄香会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间,脱下自己的衣服,钻进父亲被子里,用自己的体温暖被子,直到被子暖和为止。父亲为此感到很感动,也很自豪。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想到自己的母亲,因为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所以母亲要独自照顾我和姐姐的生活和学习,但我平时却很少帮母亲做些什么,这时,两行热泪不由自主滑过我的脸庞。“融四岁,能让梨。”我们的孝心也指引着我们的行为,我们其实能为父母做的还有很多。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让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回报自己的父母,让我们学会分担,学会感恩。

孝经心得体会 篇16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现代作家毕淑敏也曾经告诉过我们:"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接触的链条,一旦断裂,就无法连接。更可贵的是,孝是人们的责任和根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