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孝经心得体会(精选34篇)

2024-09-04 00:35:25心得体会打印
孝经心得体会(精选34篇) 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孝道。....

  在现阶段,我们金光华的企业孝文化已经基本成雏形,包括去年年会时的主题之一“感恩”,其实正是孝文化的重要内涵部分!

  人们常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即是一种美德,一种感恩的心态!更是为作社会成员之一的我们为人处事的基本道德尺度,是提升人格魅力、升华思想境界的内在动力,是增强凝聚力、促进和谐环境的必要条件!“不养儿,不知报母恩”,作为子女,我们首先要学会感恩我们的父母,是她们含辛茹苦把我们培育成人。同样作为一名企业的员工,对谁负责,感谁的恩,绝不是个人之间的礼尚往来,必须站在公司这个层面来思考和回答。我们在“孝立人生”学习到的感恩词“感谢天地的恩赐,感谢父母的养育,感谢领导的栽培,感谢老师的教诲”。毋庸置疑,感恩公司、报效公司,忠诚履行责任,同心同德,全心全意,这是永远不变的公司魂魄,是公司传承发展的血脉,也是做为企业一员的我们的处事根本。因为个人的进步、理想愿望的实现,并不只是单独依靠个人努力或是某一个人的帮助就能成功,这一切的关键离不开组织的培养与信任。

  感恩于组织,是一种大恩回报。“知大恩者,才有大境界,才不会忘其根本;知大恩者,才有大作为,必以其坚韧不拔之志毕其一生干事业,才会作出大贡献;知大恩者,才有大智慧,才会在危急紧要关头多一些正气,多一些责任,多一些慷慨,少一些依赖,少一些顾虑,少一些羁绊”。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什么时候,也不论做什么工作,我们都要始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我们为之奋斗的工作平台是公司提供的,工作责任是公司赋予的,对外所展现的一言一行其所代表的是企业,而不是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都更需要“谨言慎行”!以当得起企业对自我的信任。

  在实际工作中,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们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问题,如遭受挫折,被人误解,受到批评等等,当时是满腹的委屈,很多时候会心情烦躁、抱怨、甚至怨恨,纠结成一小段暂时无法逾越的障碍。而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领导教诲、同事们的互相支持与配合,离不开身边亲人们的支持与理解。学会心怀感恩,就会减少很多愤怒,也只有心怀感恩,人才会真正快乐起来;若一个人就只有怨恨,心情自然好不起来,而心情不好的情况下,工作的推进及完成相信也很难达到满意效果。人只有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才会逐渐的走向成熟睿智。

  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常怀感恩心,一生无憾事。

  感谢公司给了我们一个提升自我思想、拓展思路的机会。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孝与感恩,让我们一起用孝心与感恩之心,收获别样的人生!

孝经心得体会 篇26

  自从三年前接触到孝经后,就一直都喜欢听孝经,也潜移默化的在生活中受了很多孝经的影响。最近又受邀要去带国学夏令营,首先就想到要给孩子们学习了解孝经,故今天也做了一些功课,选编了一些相关资料信息如下,一起来学习了解。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身份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要求“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认为以孝为中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认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繁琐的规定。以显父母”,是孝之终。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卿大夫之“孝”则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联系起来,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道德秩序。

  《孝经》在长期以来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伦理起了很大作用。

孝经心得体会 篇27

  “孝”字——老与子的结合,老在上,子在下,字其本身就体现了华夏五千多年的文化传统,即是:晚辈孝敬长辈。《孝经》是我国国学著作的代表作之一,不仅为人们讲述亲情间的孝道,更为那些为民、为商、为官的人树立了德行的标杆。

  孝之父母。从小时候有记忆开始,我们就听长辈讲过孝道的故事,例如:远古帝王舜的孝感动天,汉文帝刘恒的亲尝汤药,董永的卖身葬父等等,也许那时候是懵懂,但时至今日,作为青年人我们对这些故事的感触会颇多,我们理解的孝之父母就是供养父母,给予父母最基本的生活物质保障,至少不要让父母跟着我们受冻挨饿。反过来讲,我们80后的青年一代,又有几个能脱离父母的帮助,他们为我们攒钱买车,买房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现在的我们虽做不到物质保障,但我们应该以实际行动提供精神保障,也许仅仅是倒一杯温水的小动作,也许是为他们做一顿可口的饭菜,也许是放假时回家陪他们唠唠家常,也许是陪他们逛逛街,也许……,这些貌似不起眼儿的小事儿,会为他们带去欢乐,这何尝不是一种孝?但现实中真正能做到了青年人少之又少,我们总以各种理由搪塞他们,总用工作当做自身的挡箭牌,去逃避,去回避。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拒绝与他们接触的机会,更不要说我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物质条件,就没脸见父母,他们需要的往往是精神支柱大于物质基础。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只有孝之父母的人,才有资格去谈为民、为商、为官的孝。否则,无论是哪行哪业的人,孝对于他们来讲都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而言。

  孝之国家,其实就是一种德行。我觉得孝之国家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优势最大化。作为青年一代的排水人,应如孝经主张的那样 即: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所谓立身行道,我的理解则是在工作中应该保持平常心,戒骄戒躁,虚心像前辈学习,对长辈要用尊称,敢于奉献,改掉80后原有的惰性,勿因学会知识而好高骛远,勿因懂得比他人多而沾沾自喜,勿因他人升职而嫉妒,勿因受到批评而怀恨在心,我认为这是孝之国家的德,行究其根源就是付之行动,用微笑迎接每一天的工作,行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德与行,如同排水人孝之“支柱”,互为依托,缺一不可。相比而言,行不够,可以补;德不行,很难补。我们青年一代的排水人在“行”上,可以勤能补拙,而在“德”上, 我们不应该蛮干,应科学统筹,即有德才有行。通过对《孝经》的学习,我们应该在思想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上有一个全新认识,切实弄清自身的欠缺,防止因自身的把握不当而致使在工作中失全、失真、失误,从而进一步加强排水人对工作中出现问题时的准确判断,运筹帷幄,为排水事业的明天添砖加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