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精选22篇)
学习完传统文化之后,我才知道我错了,我真的是大不孝,猪狗不如,在这里真诚地和妈妈说一声:“对不起,我错了,请您原谅我。”我也知道了责之深,爱之切的道理,人世间最伟大爱就是母爱。父母做的一切一切都是为了我们啊!在这里我也强烈呼吁大家不要再和父母吵架,想想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这辈子也报答不完啊!
在这里,我要感恩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好的东西,这次女德班之后,我也要出去多多弘扬中华传统,让更多的人受益。最后,我还是要感恩,感恩一切。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5
霏霏伏雨湿杨柳,滴滴寒露凋芙蓉。10月10日上午,踏着秋意的寒凉,我来到欣载着平定“文献名邦”之称的冠山景区参加研学活动。
冠山山石秀丽、状若戴冠,因此得名“冠山”。冠山悬崖峭壁随处可见,苍松翠柏遍野皆是,清泉环山流,道路蜿蜒曲折,景色四季宜人,集儒、释、道于一脉,金、元、明、清历代古建筑点缀其间,历经风雨,拥有雄厚的文化底蕴,为一地文脉之所系。作为一名外地入职新教师,领略冠山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平定教育发展史是我此行的重要目的。
走进冠山景区,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上题“冠山”二字的牌坊。由此而入,便是冠山森林公园。我们跟随王世茂老师的脚步,认真聆听讲解,感受丰厚历史神韵带来的文化熏陶。王老师重点向我们介绍和解读“冠山十六景”各个景点的历史渊源、名人篆刻和贤人楹联等。其中,冠山崇古书院最为出名,它位居冠山腹部,坐西朝东,靠山临谷,拥有着独特的文化气韵。崇古书院中,乔宇诗碑、傅眉石刻最被后人称道。此情此景,让我不禁感叹:虽不见先贤雅聚,但仍墨香难掩。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三位名贤志士。冠山初有名声要追溯到唐宋,元明时期名声愈发显赫。元明时期,平定县出了两位卓有声誉的才子。一位是在元代任国史院检阅官、翰林院编修、中书左丞和监察御史,并参与编修过辽、金、宋三史的吕思诚;另一位则是在明代任过礼、兵、吏三部尚书和太常寺卿的乔宇。现代女作家石评梅更是从小在此读书,并创作了以冠山为背景的小说《红鬃马》。由此,我听到先人求学奋斗的故事,仿佛看到先辈们前仆后继、你追我赶重建书院的执着精神;千里化缘、万民集资,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奉献精神以及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接棒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挖掘并为之发扬光大。人类是历史的创造者,正因为有杰出贡献前辈们的倾情付出,才能够成就这样一个历史文化景群。
活动已结,精神犹存。在岁月中指引着人来人往,见证着文兴河山的传承。经过王世茂老师的精彩讲述,我体会到一个古城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对保留与积淀传统文化基因的重视,这根源在于我们能够坚定文化自信。我相信,作为新教师,担当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使命与重任,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做好今天的教育事业,为平定的教育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6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在这个人人拜金的物欲横流的今天,学习传统的优良的东西,渐渐被大家觉得稀奇了。这是为什么?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无喜亦无悲,无欲亦无求,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呢?
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的心开朗了许多,就像突然遇见了太阳。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学服务。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专心的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文化来安静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不敢说自己是个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后,我知道一个要有着豁达心胸才可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尘世的浮华与虚无,我要寻找我的快乐的精神家园。只要肯于学习,勤思考,相信,总有一天可以达到我想要的的境界。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7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就提出了学习是件快乐的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通过学习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五千年来所有中国人的智慧,我们的祖辈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传统文化学好?我们不仅要学习传统文化,也要把它运用到现实当中,与时代结合,让五千年来祖辈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熠熠生辉!
儒家要我们首先修身养性,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讲 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导我们:利己、利人,功德圆满。
这三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先要求我们自己明明德,摆脱了身心痛苦,悟了,获得了大的智慧,然后再去做事,帮助他人,影响他人,造福社会。
宋朝朱熹曾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伦。它告诉我们思维的方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待人接物的原则: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学习的最根本就是培养每个人德行,具体来讲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一、孝:百善孝为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我们应该知恩感恩。一个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身为子女理应将奉养父母的责任扛在肩上,时时想着父母、孝顺父母,不仅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和父母之智慧,这样才能真正让父母身心更快乐,生活更美满。
二、悌:一个"心"字,跟一个弟弟的"弟",心在弟旁,表示哥哥对弟弟妹妹的关心;心中有弟,就是兄弟间彼此诚心友爱。《弟子规》中"首孝弟"就说明了孝敬长辈、兄妹友爱是教育学习的重点。在家知道孝敬父母,在外面才知道尊敬老师、尊敬领导;在家懂得友爱兄弟,在外面才知道关心朋友、团结同事。在家里把孝道行好了,在社会上才能更好地接人待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