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汇报材料(精选7篇)
第二天都是中学的课,初中只有两节,其余都是高中课。
第一节课是广东佛山老师讲的《歌剧图兰朵中的茉莉花》,老师是艺术高中的老师,你们可能不知道,广东这里的老师可不是吃闲饭的!没有水平可别在这里混!早十几年前,广东省就已经面向全国招聘优秀的教师,这里是靠水平竞聘的地方。所以说可想而知老师水平如何了。老师是男高音,歌唱的好,讲解准确,对歌剧的深挖掘极其到位!
第二节课是《音乐欣赏》,武汉的老师讲的。老师自己弹的《少女的祈祷》,结合弹奏,分析,教给学生欣赏音乐的方法。知识点把握还是不错的。
第三节课是我认为讲的最好的一节课。这是一节《梨园奇葩》,内容是京剧知识,老师是广东肇庆端州中学的,可能对自己学生比较熟悉,也加上操练过吧,(只是怀疑,呵呵)学生配合默契,但我不是喜欢这种过于模式化的讲课方式,因为真实课堂并不会这样严谨的!我跟同来的老师一起谈看法时也说了,一节课,老师过于随意不恰当,如果过于严谨公式化也不合适,应该是松弛有度更为恰当一些。
老师应该是京剧学校毕业的,否则,就我目前所了解到的身边朋友,没人对京剧知识如此了解吧!?我又是自愧不如!在这里,大家关注的已经不仅仅是课本身的问题了!这节课,我又学到了不少京剧知识!加上昨天学习的一些芭蕾舞知识,我发现我收获这么多呀!这一出来收获真大,你得到的越多,你才会感受到自己原来这么无知嘛,终身学习不夸张呀!
第四节课,《舞蹈的艺术-造型美》,来自广西的老师,老师的示范不够到位,但讲解还是不错的,学生参与配合意识,也被老师调动起来,也算老师组织教学能力较强吧。我又学习了舞蹈造型的一些知识。
下午我听了两节课,第一节课是长沙的一个老师,《键盘上的舞蹈》,老师估计是从小学习钢琴的,能弹肖邦,能弹李斯特。只是弹的专业性还稍有欠缺。很炫技,实际上学生听的有点云里雾里,还有一些专业知识问题,比如爵士钢琴。钢琴知识是个大学科,敢于尝试讲这样的课,勇气可嘉!我们一起探讨时也说,老师可以只选取其中一个小的方面的内容,深挖,挖的透可能让大家更喜欢吧。
最后一节,咱们洛阳的老师讲的《黄河船夫曲》,老师本不是音乐老师,教语文的,只是带了音乐课,讲的也不错哟!只是老师的语言有点过于随意,缺乏严谨性,比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个笑话,这个老师竟然真实的再现了,他让学生走到大屏幕上来……
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特长,善于发挥自己特长,做自己的特色,这样才可以服人。
这次外出学习,收获很大,一方面是大开眼界,另一方面心情也好了很多。外出一次不容易,这对我的心态也是一种调整,在回来路上我就在思考了,回来之后一定要开始新的工作和学习,换一种生活和工作态度,因为什么样的态度,决定什么样的生活学习方式。
感受较多,就浅显说这么多吧。
学习汇报材料 篇3
20xx年10月26日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带着一丝新奇和兴奋,也包含着对名家的无限敬仰赶赴寿光参加了潍坊市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10月27日全天我们观看优质录象课,同时聆听了各地区的经验介绍。17月28日上午现场观摩了五节优质课,下午聆听了全国小学数学教育知名专家对现场课的精彩点评和《关于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若干问题》的学术报告。三天时间,整整12节课,我们亲眼目睹了名师的风采,聆听了名师精彩的课,真是无比的荣幸和自豪,虽说是坐得腰酸背痛,但尽情感受着名师们各种不同的教学风格,还是觉得收获多多。
一、此次观摩研讨活动是全区各地不同教学风格的展示,是不同教学方法的促进与交流,在活动的形式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1、具体、典型的课例与成功的教学经验介绍相结合,屏弃了以往活动中对那些新颖的、抽象的教育教学理论的灌输,使教师们在理论层面上直接获得了一些可供借鉴的具体方法。
2、教材的版本多样化,12节课使用的教科书有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和原人教版,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3、加强教学观摩后的评课。本次活动专门聘请了全国小学数学教育知名专家进行现场评课。
4、做课老师的年龄也呈现出越来越年青的趋势,做课教师大都未满30岁,却已在课堂教学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蓬勃向上的朝气,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驾御课堂的能力和自信心,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二、专家的点评与报告引用了大量的课堂片断、数学教学案例,“以小见大”,使在座的听课教师情绪激昂,在共鸣中达到共识。
10月29日下午安排的是听取《关于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若干问题》的报告,报告以当前新课程实施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切入口,对有效性的基本理念、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探究活动的有效性等作了精辟独到的诠释,并对什么是“好的情境设置”“好的合作”“好的探究”?提出了相应的鉴别标准。对于教学的有效性曹老师提出了“过程与结果并重”“教是为了不教”“教与学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材施教、以学论教”等基本理念,他更是语重心长的指出“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过程,也需要结果。”
回来的日子里我一直想静下心来思考,但是实在静不下来。为什么呢?因为给我留下了太多的的思考,名师们的课时时在我的心灵中产生震撼,产生共鸣,他们的课代表的是一种理念,一种潮流,是完美主义的演绎。我们不可能盲目模仿,更不能拿来就用。那么如何在具体实践中充分的找准自己的位置,了解自身的性格特点和教学特色,然后再选择符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学习,不断地吸纳,不断地创新,以期望自己在课堂教学的领域里有所开拓,有所成就!这应该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的问题。
说老实话,我是带着满脑的困惑,满脸的期盼,满腹的虔诚去的。说困惑是自己想通过这次机会寻求对新课程的理解,说期盼是想去听听专家们的点评及讲座,说虔诚是因为我去不但代表着自己,还代表着我校的十几位数学教师的热诚。可是眼界开了,见识到了,困惑呢?好象比以前更多了!我不知到会的老师们有没有我这种感觉。
思考之一:怎样才能做好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思考之二:怎样才能上好一节小学数学课?
思考之三:我们到底应该从名师身上学些什么?
“终身学习”不但适用于学生,我觉得更适用于我们老师,在教育进步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习,也要和教育一同进步,正如武卫民老师所言,每一次的困惑与徘徊也同时伴随着我们理性的思考,每一次的肯定与否定之后我们总会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得到更完善的教育。
学习汇报材料 篇4
12月11日我在双语实验学校听了四位老师执教的“课外阅读”的课堂教学,感触颇深。是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新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课外阅读的教学,重视语言积累。因此,对学生进行悉心的阅读指导势在必行。就此,我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兴趣,增加阅读动力
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同时就应特别注重兴趣的培养,否则只会使课外阅读陷入举步维艰的景况。记得以前我总是对学生的读书提出各种要求,如"写上自己的感受体会",“多问几个为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等等,岂知这些都如枷锁般套牢了孩子,禁锢了心灵,使课外阅读成了一种任务一种负担。我们所以更多关注的应该是兴趣,而不是读书结果的汇报。
二、创造机会,拓展阅读天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学生想读没时间读,要读没书读。学生常常面对这样的无奈:在校,一节接着一节的课,还得完成各项作业;属于学生自由按排的时间太少了!所以,我们该为学生留有读书的时间,让他们走进图书室,到浩瀚的书海中遨游,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读书方法,读起书来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在阅读指导时,就着重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以好书为师友;学会思考,读而不思则惘;学会吸收,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随时提笔在手,及时地画一画(画精彩处)、摘一摘(摘精美句)、写一写(批注、评点或读后感)的好习惯;,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一些常用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有精读、略读、速读等。阅读的书籍不同,阅读的方法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因此,应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