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政治教育心得体会(通用15篇)

2024-09-24 01:05:58心得体会打印
政治教育心得体会(通用15篇)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也是激发人的动机,使 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主要对调节人的潜在的积极性,去实现既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政治教育心得体会 篇1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也是激发人的动机,使 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主要对调节人的潜在的积极性,去实现既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的内在愿望和动机,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同行们想方设法优化自己的管理方式,运用好激励这一强化手段,消除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疲倦,调动其学习的内驱力。笔者试图就激励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谈几点看法:

  一、巧设目标、动机激励

  一个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不仅可以激发人的动机,还可以强化行为,高教思想工作要有自己的按期、中期和长期的奋斗目标:如学生的专业思想、行为养成、思想素质、专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等。围绕这一目标,采取不同措施,分年级,分层次制定不同的目标。适当的目标不仅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助于政治思想工作者调整自身心态和对学生的`期望,及时表示鼓励和支持,融洽师生关系,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制定目标一定要循序渐进,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学生“道德素质培养”这一复杂的过程分解成许多小阶段,逐步加以完成。彩循序渐进的方法,可以树立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始终有一种成就感。

  二、了解需要、情绪激励

  了解每个学生的各种需要的程度,需要的结构,满足这种需要时的方法及需要不能满足时如何做工作。特别是了解一个人的情绪冲动对管理的效果影响很大。情绪就是个体需求能否得到满足时的个体反映,个人的情绪直接影响行为的引发和进行。如:老师批评的越严厉时,学生的“自卫反应”越强烈。甚至产生逆反应,情绪对行为的影响很大。学生对自己的体会较难,而发现别人的较容易,所以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情绪的变化,善于引导学生,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帮助学生减轻或消除情绪对学习、生活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在工作中以足够的耐心激励学生的自尊,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用激励的语言、适当的方式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如:“一名后进生”偶而一次受到表扬就会引起强烈的情绪冲突,产生要求进步的需要,开始改变过去的不良行为,这种冲突是来自内在的需要的,经过引导,新的生命力就会进入学生的心里,就会产生持久的效果,促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变;相反,对于不能满足的需要也要做好工作,避免产生消极的情绪。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德育目标的形成。

  三、信息反馈、评价激励

  几乎每一位成功的教育家都强调对学生的鼓励和赞扬,孔子就是一名成功的典范。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启发式的教育方式也源于孔子。这也说明了对学生的长处要善于挖掘,并注重因材施教,要加强对学生的启发教育。著名的铃木教学法的创始人铃 木镇一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鼓励孩子,对孩子循循善诱。他说:“我经常大声的夸奖孩子:很好!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信息反馈,使学生随时知道自己行为活动的结果如何,对于学生做的对的应该毫不吝惜的给予肯定,这将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老师的鼓励和关爱给予学生的自尊、信念,将直接影响其一生。因此,针对具体问题,分析原因,及时改进,以达到修正行为、加强学习、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效果十分明显。

  四、巧用强化,激励行为

  强化是心理学术语,是激励的一种方式,指通过外力来干预某种刺激与行为的联系,可以分成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正强化是指对某种行为予以肯定或奖励。使该行为巩固、保持;负强化是指对某种行为给予否定和惩罚,使它减弱、消退。强化理论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往往表现为对学生的各种奖励和批评。对学生中的德操良好、勤奋学习、追求上进、有创新能力的应给予肯定和奖励,要维持动机,促使这些行为保持下去,物质奖励可以满足生理上的需要,精神奖励可以满足心理上的需要。这种奖励和表彰,将会直到促进、引导和榜样的重要作用。惩罚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有效的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维护良好的育人氛围。但是,它也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恐慌和损伤,最后造成学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因此,在惩罚之后,要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去做、去改正,当其有改进表现时,应及时予以强化,这样,可以产生良好的作用。

  总之,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正确运用激励,注重强化学生情感,善于从学生身上捕捉到闪光点,关心和培养每一位学生,并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是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长为符合时代需要、适应社会进步的复合型人才。

政治教育心得体会 篇2

  网络给人类社会带来积极影响,主要是其具有功能多样性、内容广泛性、速度快捷性、环境开放性和效率高效性等诸多优势。据查,中国互联网用户中18~30岁的年轻人占90%以上,而上网人群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绝大多数,大学生成为“网络社会”的主要成员之一。然而,网络也会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处在身心俱长、思想不稳、观念待定阶段的青年大学生来说,网络的负面作用已经显现,突出地表现为道德意识的弱化、道德情感的冷漠和价值观的冲突与迷失。因此,努力帮助大学生抵御网络负面效应的诱-惑,构建和谐的,符合大学生特点的网络道德,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大学生的网络生活需要有合理道德体系作依托。

  丰富的内容、新鲜的信息、漂亮的主页……网络以其独特的魅力让许多大学生流连忘返。然而,他们在感受网络方便、快捷、高效的同时,一些人也陷入了网络负效应的泥潭,特别是在伦理道德问题上,网络人普遍具有的伦理认知的冲突与裂变、伦理情感的疏远与隔阂、道德意志的紧张与无奈、伦理规范的滞后与滥用、道德行为的失衡与异化等现象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网络精神生活的质量。

  人的生活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部分组成的。在物质生活得到充分保障的情况下,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在精神生活中,道德生活占据了突出的位置。良好的道德氛围能使人的情操得到陶冶,使人的心灵得到纯洁,使人的行为得到矫正,使社会秩序稳定和谐。现实社会这样,“网络社会”也是如此。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的主体之一,其思想、心理和行为都需要在一定的道德体系下活动,这样才能调整网络人之间的关系,以维持正常的网络秩序,使大学生在“网络社会”的环境下也能够顺利成长。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其现实道德的成熟。

  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普遍重视的前沿性课题。大学生对此也十分关注。在一项问卷调查中,当问及网上宣传需要加强的内容时,首选社会道德规范的学生占绝大多数,仅有少数学生认为网上不该有道德约束。从一个侧面说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需。

  网络道德是现实社会道德在“网络社会”中的延伸,但决不是照搬现实社会道德。网络道德的特点要求网络中人更多地以自主、自觉、自律的品格来遵守网络道德,以达到“网络社会”的和谐。而现实社会的道德是以他律为主的,人们在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共同作用下实现自身道德的发展。由道德他律上升为道德自律是现实社会道德发展的最终目标。大学生在网络道德的氛围中活动,能够使自己的主体意识,特别是权利、责任与义务意识逐步觉醒;使自己的意志与品格得到充分锤炼;使自身道德主体的地位得以更好的确立。而这些正是现实社会道德环境下大学生需要不断加强的地方。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建议

  (一)重视网思想政治工作,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地位

  鉴于网络的强大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积极探索“网络社会”中的政治思想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探索新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互联网应该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如果我们不去占领这个阵地,任由西方发达国家贩卖他们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那么必将害了整个民族的未来。

  (二)宣传网络道德,引进社会道德运行机制。

  现实社会的道德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并经过筛选和考验的,对规范人们的行为和保障社会的有序运行是行之有效的。人的网络行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人的网络行为和其他社会行为应该是统一的,而社会的发展也应该是连续的。网络道德的建立和发展,是立足于现实社会道德的基础上,运用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则培养起来并在网络活动的实践中形成现实合理的网络道德规范,形成统一的信息社会的道德体系。因此,必须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力度,在大学生中明确现实社会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并要引进现实社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指导大学生在多元道德体系中遵守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发展和弘扬既有道德的优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