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统计调研报告(精选27篇)
六是生态建设取得很大实效。从水入手,探索出了解决生态恶化的有效措施,积极建立节水型社会,用水、管水、治水中形成了完善的机制,通过行政手段、工程措施、科技管理、政策机制等多方面的措施,形成了生态相对平衡的局面。
七是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八是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奋斗目标积极可行,符合实际,看了令人振奋。
九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到位,形势喜人。
十是民勤有一个能干事、干成事的班子,能够团结一心,定下来的事就咬定青山抓住不放,一抓到底,抓出成果来。
要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就必须一以贯之地解决好生态建设、产业结构传统、城镇化水平低的问题。当前,国生态形势更为严峻与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和人口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民勤作为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地区,抓好生态建设是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刚性需求,一个永恒的主题。要用更广的思路、更新的视野,工程、生物、科技、治沙和治水、争取国家更多项目支持等措施上进一步深化,加大节水力度,保护水源,为生态卸载。要着力在节水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上下功夫,通过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养殖业,调整农业结构。要在强化非资源性发展工业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拉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产业化发展路子,以城市工业拉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并通过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高物流对市场的传导性,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根本上改变产业结构传统的现状。城镇化率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过程,要紧紧抓住产业培育这个核心,提高城市的承载力;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通过引进项目,把生产要素传导到农村,提升对农村的辐射力;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的聚集辐射带动功能,为生态卸载。
要准确全面把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实质,省市县都要肩负起建设文化强国和文化强省的历史使命,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培育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建成全省的支柱产业。各级党委政府负责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担负这个责任。
要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公益事业的建设主体是政府,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这几个核心点,突破文化产业发展中产品创作、创意、创新难,引领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少,缺乏市场营销企业,文化产业发展融资难,从业人员少和产业发展人才紧缺,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缺失等诸多困难和问题,通过项目支撑,强力推进文化产业大发展。
2024年统计调研报告 篇21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反映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果、质量的最终载体,为审计成果应用者提供决策依据,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目标。但是,目前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报告地使用和阅读,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效果较差,如何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可读性是必须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存在的问题
当前,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可读性差,不仅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质量,而且造成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率很低。主要表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审计报告缺乏通俗性。目前,审计结果报告的内容都比较单一,较多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状况,就账论账、就事论事的多,过于强调数据、罗列数据多而理性分析少;同时,较多地运用专业术语和技术词汇,有的甚至出现较冷僻的行话术语或者模棱两可的文,如对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的表述违反了什么法规,依据什么法规予以处理。这样加大了报告使用者阅读、理解报告的难度,降低了审计报告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不利于审计成果的利用。
二是审计报告内容繁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为党委、政府或干部管理部门提供干部管理、使用等方面的决策依据的一种行政公文,应当精简高效、干净利落。但是,当前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内容太多,使用者往往来不及全部阅读,或者看了后面忘了前面,抓不住报告的重点内容;同时,还存在较多的冗词赘句,比如,将财政财务收支报告中描述的“审计工作开展的总体情况”、“审计、被审计单位会计及相关责任”、“审计程序”等内容也纳入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这既无谓地增加了报告的内容,同时又冲淡了报告的主题,降低了报告的可读性。
三是审计评价过于格式化。当前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评价依据不充分、评价内容笼统。审计评价往往就事论事,泛泛而论,只对单位不直接对责任人,而且评价内容过多,造成评价目的不明确和结论性意见较为含糊。同时,由于缺少具体详细的评价量化指标,在评价内容中不能明确界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这样写出的审计评价千篇一律,不仅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而且造成报告阅读者、使用者的“视觉疲劳”,起不到评判和参谋作用。
四是审计内容和问题缺少重要性水平分析。当前部分审计人员没有预先考虑确定重要性水平,将审计的内容以及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全部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披露,给报告的使用者误导或产生误解,往往忽视了一些重要的内容和严重的问题。如,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决策事项不分大小,全部作为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内容,造成审计报告重点内容不突出,阅读者不感兴趣;将不是被审计领导干部分管单位存在的账务处理不规范的问题写进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这类问题看上去往往金额很大,就会给报告阅读者产生误解。
五是审计建议针对性不强。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阅读和使用者具有定向性,即党委、政府和干部管理部门;但是,当前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大同小异,区别不大。这样的审计建议是针对被审计单位违纪违规问题或内部控制制度提出的,而没有针对宏观决策者、加强下一步管理提出科学可行的建议,影响了报告阅读者、使用者对报告的重视程度。
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可读性的对策
审计机关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必须来自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其审计成果不仅仅是“自用”,而更重要的是“他用”。为此,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可读性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的“命脉”。
一是转变观念,提升对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认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突破了以往审计报告只是揭示单位经济活动事项的局限性,不仅对事而且对人,并且重点是评价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和经济责任,为干部管理部门提供了既量化又直观的可靠可信的依据。这样就要求审计人员应当及时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写好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对管理和监督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重要意义,将写好对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反腐败结合起来,使结果报告方便使用者和阅读者应用。
其一,要避免将结果报告简单的罗列数据,应加强对审计数据和事实的分析,使结果报告有理有据、有血有肉,使报告收阅者对审计查出的问题有比较透彻清晰的认识。其二,要避免将财政财务收支报告与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混淆,应以财政财务收支报告为基础,经过深加工,使结果报告精、深、透、全。其三,要避免结果报告中出现专业术语或行话行语,应当以最简单明了的词语来撰写报告,使结果报告通俗易懂。其四,要避免结果报告中违纪、违规行为问题的性质、程度等不区别分析,应当针对违纪违规行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第一,是故意违纪、明知故犯,还是无意犯规、法规不明、界限不清;第二,是个别问题,还是共性问题;第三,是一般问题,还是特殊问题;第四,是初犯还是屡犯;第五,是个人(单位)行为还是上级领导或政策行为;通过分析,不仅为正确合理地定性,实施恰当处罚提供依据;而且为提出有价值的改进建议,加强管理,杜绝问题的再次发生打下基础。
二是加强学习,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业务水平。经济责任审计涉及财务、法律、教育、土地、环保、民政、经济、管理等各方面的知识。这样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要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结果报告的可读性,必须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人才的培养,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其一,要注重经费投入,加强人才培训。选拔一些有业务经验的审计人员到审计署、省厅、高校等组织的计算机、财经、管理、法律、宏观经济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业务综合素质;其二,要学习了解当地经济发展形势。审计人员要学习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形势,要让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紧紧围绕当地的区域发展,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的审计建议要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高度出发,不能泛泛而谈、千篇一律;其三,要重视自身再学习、再思考。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重视再学习、再思考,不断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质量,不能仅仅按照固有的模式生搬硬套报告,而应当去考虑为什么写?写什么?写给谁看?看了之后有什么效果?这样使用者和阅读者才会对报告产生兴趣,审计结果才能得到更好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