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职业调研报告(通用7篇)
2024年职业调研报告 篇1
这些年来,我市重视对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促进了职业技能人才队伍的壮大。全市各行业中高级技能人才占有量最多的是冶金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调查显示,全市职业技能人才供需相对平衡,没有出现沿海一些新兴工业城市的“技工荒”现象。但是,通过对全市职业技能人才基本状况的分析发现,我市职业技能人才开发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
我市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到1995年时,技工学校发展到31所,在校生14770人。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深入,技工学校招生和分配都陷入了困境,20__年全市技工学校减少到23所,在校生不足5000人。后经几次技工学校的调整重组,加上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迅速兴起,使职业教育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但是职业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师资队伍不强;初等级培训多,中高等级培训少;招生与就业的困难仍然存在;职业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民办职业教育集中于服务业且培训层次低。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市职业技能人才培训质量和数量的同步提高。
二是职业技能人才结构不够合理。
合理的职工队伍技能水平结构应为梯次结构,高级技能人才占较大比重。沈阳市提出到20__年,职业技能人才增加到40万人,同时在技能人才中,将有80是一线职工,其中高技能人才将占20以上。而目前,我市技术工人技能等级结构呈现“头尖肚大型”,高级技师和技师持证人数仅占总量的2,不仅远低于沈阳市,也低于我国高级技能人才占总量4的平均值。此外,我市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年龄结构偏大,学历结构偏低。抽样调查企业的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显示,35岁以下人员占257,36至44岁人员占484,45岁以上人员占259;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121,初高中学历的占879。表明我市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绝大部分是计划经济时期培养的,后续供给存在隐性缺口。
三是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流失严重。
据对我市271户企业的抽样调查,20__年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流入人数为104人,当年流出人数为374人,中高级技能人才全年净流失270人,占被调查企业全年中高级技能人才缺口的891。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中高级技能人才流失较为严重,挫伤了国有企业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的积极性。
为此建议:
一、营造__品牌的技工人才洼地。
__以工业立市,发展职业教育事业,开发职业技能人才,既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也是建设工业强市的迫切需要。建议党委、政府将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人才开发纳入全市人才开发战略和总体规划,适应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一个基地、三大产业”的战略布局。应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构建政府扶持、多元办学的职业教育体系,打造__品牌的技工学校,将技工学院建成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名牌技工学校,扩大招生数量,提升教学质量,大力培养建设工业强市急需的职业技能人才,使人才结构更趋合理。营造洼地效应,积极引进外埠技能人才到我市安家落户,补充我市高级职业技能人才的不足。
二、推进职业教育市场化。
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相比,有其特殊性,推进职业教育市场化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建议各级政府根据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需要,出台培养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的政策,特别是应针对期间我市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缺口制定专项规划,指导和帮助各类职工技校与企业落实好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划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办好各类技工院校,按照市场需求,积极引进、培训师资队伍,扩大师资力量,提升办学水平。按照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制定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培训与使用的有效对接、招生与就业的良性循环。探索技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模式,按企业订单有偿培训职业技能人才。
三、加大对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服务和扶植力度。
建议政府重视对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建立政府、受教育者、用人单位共同承担,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的新机制。政府应重点加大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提高师资素质。建立健全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选拔、引进和使用的激励机制,鼓励支持企业实行工人技能要素参与分配,对在生产中起重要作用的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和技能岗位,实行高薪。建立和完善对职业技能人才的政府津贴制度,放宽高级职业技能人才来鞍就业的户籍限制,激励和支持人才培养和引进。规范职业资格的考试和鉴定过程,严把质量关,确保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和社会认可度。做好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科学的人才流动机制,使职业技能人才能到最需要的岗位上工作。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职业技能人才就业市场信息的搜集、分析、预测和网络建设,为各地职业技能人才在鞍就业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
2024年职业调研报告 篇2
为摸清全省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现状,加强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4至5月份,在全省金属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石材加工等重点行业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工作启动前,省安监局组成调研组,对XX市、XX市等地区的6类12家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进行了调研。其中,调研石膏矿、磷矿等非金属矿山企业7家,铁矿、铜矿等金属矿山企业5家。调研的企业中,既有大冶铁矿等大型国有企业,也有小型民营石膏矿企业。调研中通过座谈交流、查阅档案台账、井下现场检查、现场检测职业病危害因素、与重点岗位职工交流等,对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建设、职业卫生“三同时”、个体防护用品佩戴、职业卫生培训教育等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有了基本了解,对做好全省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有了新思路。
一、基本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省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约3000家,其中,地下矿山近500家。主要分布在XX市、XX市、XX市、XX市、XX市、恩施州等地区,开采矿种主要以铁、铜、磷、石膏、石灰石、露天采石场等为主体。由于矿体条件复杂、不安全因素多,在采掘、运输、提升、通风、排水、破碎等生产环节产生的粉尘、有毒有害气体、噪声、振动、电离辐射、工业外伤等职业病危害因素严重威胁着劳动者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
近几年来,我省职业病防治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尤其是职业卫生监管职能划转后,全省各级政府以及职业卫生监管部门依据新修订的《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围绕国家和省职业病防治规划提出的防控目标,协调配合,合力推进,全省职业病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各级安监部门按照国家安监总局、省安监局的部署安排,扎实推进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用人单位职业卫生主体责任意识明显增强,职业卫生工作不断规范。但由于受历史原因、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影响,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基础仍很薄弱,防治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企业主体责任还没有认真落实。比如:绝大多数的企业没有落实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制度,职业病防护设施先天不足,加之管理制度不健全,致使多数企业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超标。20xx年以来,我省在8个重点行业开展了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工作,但是,并没有涵盖矿山、危险化学品等行业,矿山、危险化学品企业存在和产生的粉尘、高毒物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严重威胁着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矿山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情况
1.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设置和管理人员配备不完全符合要求。从调研的12家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看,11家企业设置或指定了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机构;6家配备了职业卫生管理专职人员,6家配备了兼职人员。
2.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落实及公告工作还不规范。12家矿山企业中6家制定建立了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但只有2家按照规定在醒目位置设置了公告栏,公告了国家安监总局第47号令规定建立的13项制度;3家企业公告了职业病防治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3.职业卫生培训有待加强。12家矿山企业10家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参加了安监部门组织的职业卫生培训;但是,企业内部培训制度不落实,只有3 家企业对部分重点岗位的劳动者进行了职业卫生培训,培训人数也只占应培人数的30%,培训内容与岗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结合不紧,针对性也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