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调研报告范文(精选26篇)
4.对学科的关注有余,而对人的关注不够
一方面,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以教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总之,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
5.过于强调理解的标准性和唯一性,而忽视了学习者独特的经验世界
实际上,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渗透着自己的个性与风格,学习者常常对同一个问题表现出不同的理解,提出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不应做出非对即错的评价,应洞察他们的思考方式和经验背景,做出相应的教学引导,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二、转变教学观念的制约因素
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在理论层面教学观念已经得到转变,但在实践中却没有有效地体现出来。究其原因,在实践层面教学观念的转变受着众多因素的制约。
1.教学文化传统的约束
我国的教学文化传统在教学认识上强调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学的知识传承价值,视教学为教师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特殊认识过程。在教学操作上,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和精确化,视教学活动为可精确预设、程序化操作的标准流程。由于这一教学体系立足于教的需要,强调教师作用的发挥,注重为教学服务,重视教学过程、环节的操作化设计,因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在实践中深受教师的欢迎和认同,并在长期的应用过程中与教师的内在需要和行为习惯融为一体,逐步形成了强大的实践惯性和超强的稳定结构。教师在传统教学背景下形成的一些习惯工作方式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最大的便利,使得教师没有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愿望,由此给教师教学观念和行为的转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人文环境和条件的制约
缺乏优良的人文教学环境和条件,如一些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常规管理制度,过时的教学评估手段及简陋的教学条件等也是目前困扰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的重要外因。教学管理体制如果还沿用传统的范式,以旧观念、旧标准来规范教学改革行为,衡量教学改革后的教学效果,它就不足以向转变教学观念提出硬性的迫切的要求,因循旧传统的观念以及它所支持的教学实践就感受不到真正的压力,束缚教师教学观念更新的桎梏就很难打破。
3.教师素质对转变教学观念的约束
教师的素质问题是转变教学观念的核心问题。如果教师懂得新教学观念也具备了将其实施于教学的基础条件,但不愿花心血去研究探索并实施,宁可因循守旧寻宽松,这就是道德素质问题。而教师如果不懂或不甚理解新教学观念,或者误以为自己因循的旧经验就能符合新教学观念,这是业务素质问题。
三、转变教学观念的策略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复杂曲折的,制约因素很多,在此,仅从教师的角度提出如下的转化策略。
1.反思经常化
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观察和思考,它可以沟通教师实际教学所“采用的理论”和改革“所倡导的理论”,从而达到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目的。反思是一个复杂的连续过程,是一种需要思索乃至付出极大努力的过程。现实中,教师对自身所持有的教学观念提出疑问是很困难的,教师很难自觉地对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进行批判性地分析和审查。因而,教师只有在与外界进行对话、交流与协作的环境里,才能更好地反思,这需要教师寻求支持,需要同事的合作和帮助。在实践操作中,教师可以从教学目标系统、实施过程和结果系统三个维度去考虑,以反思日记为载体的方式去进行。
2.教研活动本原化
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能有效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行为的转变。但这里的教研活动必须是本原化的,指向问题的解决,而非功利性的。首先,教师参与科研的前提是基于问题的解决,这个前提为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行为提供了基础。在产生教育教学问题时,教师一般会有意或无意地想到,为什么产生这些问题,问题的关键在哪里,是教学观念问题,还是教学行为问题,如果是教学观念出了问题,又具体是哪些教学观念,等等。经过这样的思考和反思,产生了教师教学观念的冲突,为其教学观念和行为的转变提供了基础。其次,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过程是教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获得新教学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了解决教学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就会查找相关文献、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或者就问题求教于其他教师,并与他们进行沟通、对话。大量的实践已经证明,这样的过程容易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得以改造和转变。
3.理论学习行动化
“理论学习行动化”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理论学习方式,将理论学习的目的指向行动,变死板的“知识学习”为生动的“在行动中学习”。这样教师可以在行动中来体验新观念、表现新观念。过去,无论是教师个人还是集体教师培训的理论学习,由于受接受学习和理论讲授等培训方式的影响,使很多教师并未感受到先进教学观念的可操作性,其接受教学观念往往是陈述性多于程序性和策略性,概念性多于操作性,其结果是教学观念的行为指导作用并不明显。因此,要改变传统中灌输式、死板的理论知识学习方式,要在行动中培训,在行动中学习。
4.思维方式多元化
思维方式本身是观念化的事物。就教师的教学观念而言,其本身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因此,思维方式的转换就意味着观念的转变。也就是说,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一定会引起其教学观念的不断变革。这是思维方式的内涵和性质所决定的。一般认为,线性、实体、二元对立、简单性等思维方式不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而非线性、关系、多元并存、复杂性等思维方式则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线性思维方式向非线性思维方式转换,从实体思维方式向关系思维方式转换,从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向多元并存的思维方式转换,从简单性思维方式向复杂性思维方式转换,以适应教学观念转变对思维方式的需要,从而加快转变的速度,增强转变的实效。
总之,转变教学观念,其制约和影响因素是个综合系统,它不是凭观念论观念就能解决的问题,而必须深入实践,研究实践,在实践中转变并影响实践才可能解决问题。教学实践最终必然是检验教学观念是否转变的唯一标准。
教学调研报告范文 篇13
20xx年11月20日——12月20日,在林建才主任的带领下,我随高中组深入各高中,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大听课大评课调研活动,调研中我发现各高中重视教学管理,抓落实促质量;也发现一大批上进心强,业务水平高,专业素养好,教学基本功过硬,又勤谨敬业的教师典型;也有个别教师得过且过、教学方法陈旧、视野狭隘、不思进取的情况。下面分几方面阐述:
一、教研教改方面
从20xx年我省高中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县各校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方法,许多学校采用“走出去”、“引进来”、上网学习查资料、分年级学科开展教研活动等方式,研究适于本校本班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大多学校教师课堂上体现了课改的理念,但是各个学校情况不同,各位老师课堂操作课改力度及取得效果效果参差不齐。教学改革方面,教师普遍接受山东模式,以“学案导学”为载体,课堂上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展示、点评、质疑,教师适时点拨和总结。二中作为全国60所新课改样本校之一走在全县高中的前列,许多课堂“活”了起来,学生争先恐后,积极思维,大胆质疑,课堂上不仅通过讨论合作解决了教师预设问题,还会出现一些生成性问题,引起教师的思考,促进教学相长;教改方面做得比较好的还有四中和进修学校,教学模式已初具形式;三中和辉高的教学模式正在展开;一中虽然有导学案,但编写欠仔细,使用也不太到位。
各校每年级每周都分学科教研活动,各校开展情况又不尽相同,有些学校有些学科教研活动内容具体翔实,备课组长确实起到了带领本学科老中青年教师献计献策、交流经验、共同促进的作用。在这方面辉县高级中学抓的非常扎实、到位。我在辉高视导期间,恰遇物理组教研活动,我全程参与了高二物理教研活动,李龙喜老师组织,首先总结反馈上周课程情况,然后对前一天的公开课从内容到教法做了讨论与交流,探讨了本节课值得推敲的问题及课堂设计的优点、课堂操作的亮点、闪光点,又计划安排了下阶段的教学进度及测试。还有进修学校,王远志老师带领高一物理教师搞教研教改,他们结合本校学生情况,吸取山东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模式和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的精髓,正在探索适于自己学生的教学模式,我听了吴秀萍老师的创新课,课堂容量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模式已初具雏形,这是集体教研的结晶。但有些学校的某些教师教师教研活动很被动,流于形式,对教学改革之挂在口头上,甚至采取排斥、冷眼观望的态度,希望有关学校采取措施,尽快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