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总结与计划(通用23篇)
三是大力实施大孵化器战略。引导新型研发机构、科技骨干企业、科技服务机构以及高层次人才共建孵化器。全年共有21家孵化器申报市级孵化器认定及评定,新增1家国家级孵化器和6家市级孵化器,8家孵化器通过了20__年广东省众创空间试点单位认定。现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载体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在孵高科技企业约500家。成功举办了“松湖杯”创新创业大赛,吸引731个项目报名参赛。
四是加快高企培育申报。建立了高企申报倒逼机制和梯队式的高企申报项目库。全年新增高企申报30家,园区高企总数累计107家,并有51家企业进入广东省高企培育库。
五是加快推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通过深创投等金融机构的客户资源拓展招商渠道。大力推动粤科风投、信中利资本等投资公司在园区设立产业基金。积极推进市科技保险试点工作,目前承保额达51.54亿元。设立了科技金融松山湖(生态园)工作站,打造科技金融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在线服务系统。
六是做好知识产权培育和管理工作。成功获批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出台了促进发明专利申请行动计划和奖励办法。全年专利申请总量3662件,授权专利总量2135件,分别同比增长24.98%和35.81%。有序推进松山湖(生态园)广东省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建设,完成了281家企业的知识产权征信评级工作。生益、国云、易事特、东阳光等4家企业进入20__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评审结果公示阶段。
七、完善园区配套服务,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一是完善城市配套。启动北部10项配套工程的建设,其中,篮球广场等7项工程已顺利完成。幸福花园等3个居住配套工程正在加快实施。实验中学如期建成开学,新增2所幼儿园开办招生。与第三方合作推进第二人民医院建设。新开通并优化调整多条公交线路。
二是开展智慧城市系列工程。完善“东莞无限”APP应用,多功能公交电子支付终端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认证,并开发了公交实时查询管理后台。公安高清治安视频和交警高杆高清项目顺利验收并交付使用。积极开展全市公共服务区域免费Wi-Fi建设项目以及园区免费Wi-Fi全覆盖项目。
三是优化生态环境。全年投入1.18亿元开展生态环境整治。完成绿化保养面积1228万平方米、环境卫生保洁533万平方米以及一批市政设施整治。积极推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加强对松山湖水库及生态园水系的环境监测,主动协调周边镇做好水污染整治。积极推进月荷湖水生态治理示范工程项目。加快建设生态科普基地建设,目前燕岭湿地和中央岛群的大部分科普解说系统已经实施完成。
四是提升人文环境。成功引进松山湖生活学院、唐宁读享空间体验中心等项目,积极对接中国台湾诚品书店等项目,重点开展“乐享松湖”文体惠民卡项目,开展“松湖LIVE”系列活动50多场,举办文化惠民活动40多场,成功举办第七届漫博会,全面提升园区人文氛围。
八、狠抓园区管理工作,营造和谐发展环境
一是加强控股公司资产管理。加快办公物业的招商运营,创新科技园年度签约面积14928.24㎡,清理载体面积5309.35平方米,收回长期欠款363.6余万元。调整优化了现代企业加速器二期等厂房物业的客户结构。积极寻求合作共建孵化器,与中集集团、深圳招商局集团、中科院就合作建设专业孵化器达成合作意向。探索创意生活城升级改造模式。推动台科花园等6个项目完工投入使用。
二是加强社会管理。绿荷居被评为首批七个“东莞市样板社区”之一。深入开展“3+2+2”打击整治专项行动,全年接有效违法犯罪警情574宗,同比下降5.9%,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61宗;查扣交通违法机动车849辆;办理信访案件400宗;22家企业通过了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没有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及食品药品安全事故。
三是加强建筑工地管理。劳资纠纷案件办结率超过95%,涉案金额约1670万元。完成32个项目竣工验收。
九、深入整改存在问题,理顺园区管理工作
一是持续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回头看”。顺利完成了68项制度的“废改立”工作,落实整改事项25项,对群众入学难、看病难以及园区商业配套等问题进行了重点督办。
二是切实抓好土地审计和巡视问题整改。妥善解决了园区涉嫌违规开发房地产、部分用地项目未批先建等八方面问题。多次协助市纪委调查省委巡视组反馈问题,及时上报阶段性整改成果,获得省委巡视组充分肯定。
三是深入开展历史遗留问题整改。顺利完成对金多港的全面接管,落实整体退出整改标准,截至12月31日完成100个会员补偿以及球场人员遣散和补偿。大力加强闲置地管理,目前已完成园区内大部分地块清理工作,实施统一规划管理。
十、创新干部队伍建设,激发创新创业热情
一是狠抓“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突出抓好党组织书记讲专题党课,赴黄江镇星光村等基层联系点开展“三个一”专题体验活动,建立“三不”问题整改清单,扎实抓好39个机关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高标准召开党员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
二是创新干部队伍建设。调研形成了《松山湖、生态园干部队伍情况报告》。全年选派463多名领导干部职工参加了86多期省市培训班的学习。选取办公室等6个部门先行开展绩效评价试点工作。
三是完善管委会内部建设。积极梳理园区权责清单,现已梳理出权责清单共计十大类、3504大项。委托第三方调查机构对管委会重大政策执行情况、失误率以及部门执行力进行年终评价,形成评价报告和指导意见。
四是提升党建工作水平。重新组建25个机关党支部。邀请园区党建师走进企业党支部调研指导党建工作。开展“七一”系列党建活动,联合理工学院举办3期“党员青年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培训,在阳光雨党员服务中心建立全市首个“星火”党员创业基地。阳光雨党员服务中心全年开展各类主题活动281场次。
20__年计划
20__年是我市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松山湖(生态园)全面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起步之年,更是落实超常规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要以党的__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五次、六次全会和市委十三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为指导,积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为总目标、总任务,努力推进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人才引育、配套完善、管理提升、服务升级等工作,力争在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走在前列,助推东莞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升级和高水平崛起。
一、以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总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获批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松山湖(生态园)的一个重大发展机遇。要牢牢把握住这一机遇,加快完善顶层设计、推进“双创”环境打造、高企培育、孵化器建设、科技金融支撑、企业征信体系等方面建设,加快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全面推进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各项工作,力争实现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在全省走在前列。
(一)加快顶层设计。做好框架设计。按照东莞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2+9”总要求,迅速开展土地资源、产业资源、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人文生态等前期调研,制定空间规划和重大基础设施规划。根据《广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__-20__年)》、《东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__-20__年)》等文件要求,做好松山湖(生态园)园区企业信用体系顶层建设,推进企业信用报告在行政许可、市场准入、政府采购、财政资金使用、奖励补贴、政策性贷款以及商贸交易等经济活动中得到全面使用。根据省科技厅近期起草的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框架,结合东莞和园区的实际,我们将协同市科技局等部门制定园区的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在20__年春节前后制定出台《东莞市推进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在省科技厅的指导下,高水平地抓紧编制发展规划纲要。开展政策探索。抓紧落实推广中关村的14条政策和市委市政府支持园区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40条政策,加快出台40条政策的实施细则。加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设计,借助中关村管委会、深港发展研究院、长城战略研究院等力量,研究自主创新示范区、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区叠加政策,东莞特色先行先试政策以及松山湖政策体系清单,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最大限度享受政策红利。
(二)大力培育创新主体。积极构建创新企业梯队集群,形成结构性较好的创新企业矩阵。充分利用国家调整高企认定办法的机遇,大力实施高企培育计划,力争20__年新增高企40家;积极引导华为、生益、东阳光等龙头骨干企业把更多创新资源投放到园区,通过引导龙头企业生产、技术、服务外包,带动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的作用,探索众包、众扶等“四众”新模式,加大力度培育和引进中小微企业,加快形成“小巨人”企业集群。大力扶持复安科技、锐顶科技等新业态、新技术的发展,加快推动大学创新城以及北大光电研究院、云计算育成中心、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等的建设,深挖新型研发机构的潜力,催生更多新型研发机构,培育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航天技术等新技术和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