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的认识评课稿(精选30篇)
4、我觉得俞老师还应该注意一些细节,比如数305后面的数,305不应该数,而学生都数了,应该从306开始,俞老师没有指出来。记数器在演示时,其余数位上不应该有珠子,这样对学生的知识有误导。
10的认识评课稿 篇14
听了刘老师执教的《数的认识》一课,感触很深,这是一节复习课,个人感觉很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刘老师在处理教材时独辟蹊径,没有完全按照教材设计上,而是复习开门见山,直接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当然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二、整节课的复习内容设计巧妙,比如本节课围绕数字“2”,让孩子们复习了各种数的意义,数位及计数单位等,各个教学环节衔接紧凑,过度自然,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很细,采取了一题多变,一题多问,递进式问题,把所学知识点都串联起来。
三、在复习时,刘老师紧紧抓住数轴这条知识主线,利用数轴这个工具贯穿整节课,充分发挥它的引导性,启发性,根据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全面复习。当然,最重要的是本节课刘老师一直扮演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具体表现在:一是注重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回忆,把课堂交给孩子,充分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让孩子多发言,同学之间互相补充,从而形成系统的,明晰的知识网络;二是对学生在整理时被遗漏、重要的知识做到及时补充和强调:三是引导学生对平常掌握较差的内容进行了重点复习。
最后,刘老师还呈现了“110”这个数字,让知识得以延伸,从而让孩子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在生活中所表达的不同意义。
“窥一斑而见全豹”,复习课并不难上,风光无限在“复习”,这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感悟,若有不到之处尽请谅解。
10的认识评课稿 篇15
今天上了6和7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即时对于这节课进行了反思。这节课存在的不足有以下几点:
1、各个环节之间的连接不是特别的自然,感觉是把每块知识点硬凑得凑在一起。还有发现自己上课心比较急,就像这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多,包括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7物体;掌握6、7的数序、大小,会读、会写6、7;知道6、7表示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其中知道6、7表示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而其他几个知识点相对于学生较简单,但也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实物与抽象的数字之间的联系。因为早上在1(4)班上课时发现知识点太多,时间感觉非常的紧凑,再加上我在4班上课的时省略了用小棒来摆图形。致使我下午在3班上课时就急着把每个知识点上完,而没考虑到学生是否学的很扎实。导致这个发生可能是因为我对教材吃的不够透彻,今天张老师说了等你以后对课本看了能看出什么来了你也就知道怎么上课了。但是我看着书本没多大感觉的。看看一年级的内容简单。但是要怎么把知识教给学生确实是难啊。
2、对于上课的内容需要层次感,其实练习也是需要的,而且要知道每个练习你是为了解决什么知识点,你这个练习放在这步骤是什么目的。一年级学生很多练习是需要老师扶着做的,就像课本里的金鱼图,先要学生找准点,是从左边数还是右边数,然后再来判断,叫学生回答的时候也要学生说清楚是从哪边开始数的。还有的练习就是让学生观察自己说出题意的,这个时候就是所谓的“放”了。
3、其实我们都知道一年级上课最主要的是课堂的调控,学生没在讲话但是没有参与到其中也是没有用的。(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还不够)还有就是课堂语言的提高拉!数学课老师讲的每几句话都要简略,把该表述的意思尽可能的简单。学生能听明白即可。还有就是课堂评价语言的提高拉!一年级学生需要哄,这个哄还是需要技巧的。总之这方面还是需要好好的加强。向其他老师好好的学习学习。讨教讨教,向别人取点经来。
怎么说我在教师这个舞台上以后的日子是漫长漫长的,希望自己慢慢的成长。不要求自己有多出色,但是我希望我能尽早的合格。
10的认识评课稿 篇16
本周数学教研活动,我有幸听了曾老师《大数的认识》大数的写法一课。听了曾老师的课令我感触颇多同时得到了许多启发,这些感触和启发正是我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一、注重知识的迁移,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
曾老师在教授亿以内数写法之前,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和巩固万以内数的写法。抓住了万以内数和亿以内数写法的相通点,让学生在回忆和巩固万以内数写法的过程中初步领会了亿以内数的写法,为下面如何正确写亿以内数做了很好的引导和铺垫。
教师在教授新课时应当关注新知识与已有知识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将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建立起自然联系。寻找到“最近发展区”,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花更少的时间掌握新知识。
二、重视方法的培养,寻求数学学习的规律。
曾老师在本课中很重视大数写法的方法教学。反复提醒学生亿以内数写法中应该找到关键字“万”,并做好标记。引导学生认识到“万”字之前是万级上的数,“万”字之后就是个级上的'数,借助数位顺序表由高级写起,从高位到低位一位一位的写。学生对方法的掌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解题速度,同时提高了正确率。
数学教学中,学生对于方法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总结方法,并在总结方法的过程中探究对于数学某一知识点的规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学习中存在的的窍门和数学的魅力。
10的认识评课稿 篇17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习千米做准备。被借壳的教学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就是:灵活地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并合理地安排教学层次,设计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前通过简单回顾学过的长度单位,为学习心得长度单位做好铺垫,在用这些长度单位过程中是学生感受到认知上的冲突,用厘米作单位不能量出数学书的厚度,使学生产生学习更小的长度单位的需要和必要性。这样引入新知识的教学,不是为给学生知识而教,而是把知识建立在他们需要的基础上,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估测也是和课件观念
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解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新知的学习直接导入新的长度单位分米。然后通过测量、在学生尺上只1分米、画1分米长的线段、用手势比划、闭眼想1分米长的、折1分米长的纸条、进而找生活中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里牢固的长度观念,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认识1分米以后,构建新旧知识,使学生明确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然后回应刀客是提出的问题,估计课桌的高让学生在此找到答案。再如,体验1毫米的长,伸出你的手,比划1毫米,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说太小了,只有一张电话卡那么厚这些感觉就说明了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同事,也体验到毫米的作用,在测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度、还当不是整厘米时也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另外,被借壳我还为孩子们提供大量动手操作,组织探索的机会。学生动手亮数学课本方面的长和宽,还有厚度,亮所带纸条和毛线的长度,以及动手画1分米、几毫米的线段,目的都是让孩子们经历了认识分米和毫米的过程。
三、帮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运=应用意识
在练习设计中、我注重新旧知识的练习和发展,设计了将所学长度单位在楼梯上排队的`练习,在南郊、整理中强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也增强了长度单位之间的练习。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选择正确的长度单位,有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情怀。
回想本节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效果也还不错。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由于是星期一,孩子们的纪律意识比较弱,虽然有客人老师在听课,又是需要大量动手的课,孩子们活跃的个个想一试身手,收也收不住。由此可见我的课堂组织和调控方法上还需不断努力学习。另外,这是一节概念课,内容比较抽象,如果能把多媒体课件用上,直观形象的演示会让这节课更别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