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验报告 合集(通用26篇)
3、课题研究的理论根据
(1)言语是人们交流思想时的话语,由引可以以为言语能力就是交际能力。言语能力能够把语言知识和言语知识灵活又得体应用于语言交际。言语能力以语言能力为基础。但语言能力并不能“自然”地转化为言语能力。要具有言语能力还必须具有言语知识或交际规约和语言国情知识,必须接触大量的语篇形式的教材,必须进行反复言语操练。语言能力通过课文教学得到提高,言语能力通过课文教学得以发展。示意图
(2)“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这个过程是将自己内化的语言材料进行编码,即借助于词语按一定的句式,连贯地转换外部有声语言。“说”得有说的动机。即有强烈自我表达的心理倾向,不羞口,不胆怯。心理学家古朗说:“被要求讲一种外国语言,不仅仅是心理上受威胁,精神与身体的整个系统都直接受到牵连。”所以,培养“说”的这种素质,要循序渐进。所以本课题提出“提高学生英语言语技能”激发学生讲英语的兴趣,培养“说”的能力,达到提高学生交际能力。
二、课题研究过程1、自1997年5月——1997年9月书面提出“提高学生英语言语技能”课题的立项报告包括学习本课题有关的著作的论述,分析课题,检查文献,并开展课堂教学调研和举行小范围的研究课。
2、1997年9月正式开题,以本研究课题为基础,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开设了以阅读为重的公开课。并且在秋季校对外的大型公开课中取得成功。
3、初步总结出了“提高学生英语言语技能”在阅读课上的应用:我们分二步开始。(1)从年级上划分。高一:主要训练概括能力。高二:在概括的基础上主要进行转换。高三在高一、高二的基础上训练评价及推断。但又拘泥于年级上的差异,有时适当交差进行。(2)由于高中教材的阅读材料体裁各异根据阅读课文的体裁可分为以下几种课型:a、概括型:以book1alesson50abrahamlincoln为例,以时间顺序为线索,请同学自己组织语言概括全文。有的课文请同学用一句话概括每段的主题,然后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概括全文主题。
关于实验报告 合集 篇13
【实验目的】
感受热空气的能量,体验风的成因
【实验器材】
风的形成实验材料:火柴
【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仪器是否齐全
2、观察风的形成实验材料
3、点燃蜡烛,罩上实验材料,观察
4、整理实验仪器,各就各位。
【实验结论】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表面光滑程度和物体轻重有关。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越重,摩擦力也越大。
关于实验报告 合集 篇14
光学中研究光的本性以及光在媒质中传播时各种性质的学科。物理光学过去也称“波动光学”,从光是一种波动出发,能说明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而在赫兹用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光是电磁波的假说以后,物理光学也能在这个基础上解释光在传播过程中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的部分现象,如吸收,散射和色散等,而且获得一定成功。但光的电磁理论不能解释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另一些现象,如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及各种原子和分子发射的特征光谱的规律等;在这些现象中,光表现出它的粒子性。本世纪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物理光学的另一部门“量子光学”。
【杨氏干涉实验】杨格于1801年设法稳定两光源之相位差,首次做出可见光之干涉实验,并由此求出可见光波之波长。其方法是,使太阳光通过一挡板上之小孔使成单一光源,再使此单一光源射到另一挡板上,此板上有两相隔很近的小孔,且各与单光源等距离,则此两同相位之两光源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因为通过第二挡板上两小孔之光因来自同一光源,故其波长相等,并且维持一定的相位关系(一般均维持同相),因而能在屏幕上形成固定不变的干涉条纹。若X为屏幕上某一明(或暗)条纹与中心点O的距离,D为双孔所在面与屏幕之间的距离,2a为两针孔S1,S2间之距离(通常小于1毫米),λ为S光源及副光源S1、S2所发出的光之波长。
两光源发出的两列光源必然在空间相迭加,在传播中两波各有各的波峰和波谷。当两列波的波峰和波峰或波谷和波谷相重叠之点必为亮点。这些亮点至S1与S2的光程差必为波长λ的整数倍。在两列波的波峰与波谷相重叠之点必为暗点,这些暗点至S1与S2的光程差必为波长λ/2的整数倍。实验结果的干涉条纹,它是以P0点为对称点而明暗相间的条纹。P0点处的中央条纹是明条纹。当用不同的单色光源作实验时,各明暗条纹的间距并不相同。波长较短的单色光如紫光,条纹较密;波长较长的单色光如红光,条纹较稀。另外,如果用白光作实验,在屏幕上只有中央条纹是白色的。在中央白色条纹的两侧,由于各单色光的明暗条纹的位置不同,形成由紫而红的彩色条纹。
关于实验报告 合集 篇15
物理探究实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探究准备
技能准备:
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棉布,毛巾,带钩长方体木块,砝码,刻度尺,秒表。
知识准备:
1.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平衡。
2.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4. 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数值可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这样就测出了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力。
探究导引
探究指导:
关闭发动机的列车会停下来,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踢出去的足球会停下来,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
运动物体产生摩擦力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物体间要相互接触,且挤压;2.接触面要粗糙;3.两物体间要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由力的三要素可知:摩擦力除了有作用点、方向外,还有大小。
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猜想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3: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产生摩擦力的两种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探究方案: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把棉布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改变木块与长木板的接触面,从而改变接触面积。
物理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模板
探究过程:
1.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2. 在木块上加5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8N
3. 在木块上加20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2N
4. 在木板上铺上棉布,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1N
5. 加快匀速拉动木块的速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6. 将木块翻转,使另一个面积更小的面与长木板接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探究结论:
1. 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2. 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3. 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无关。
4. 摩擦力的大小跟相对运动的速度无关。
关于实验报告 合集 篇16
x年级x班x组组长: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磁铁能吸引那些物体
实验目的:了解磁铁的基本特性。
所用器材:(装置)钉子、纸、橡皮、别针、铜线、铝线、泡沫塑料、尺子、回形针、水槽、磁铁。
实验步骤:
1、用磁铁分别吸钉子、回形针、大头针,观祭现象;
2、用磁铁分别吸橡皮、纸、铜线、铝线、泡沫塑料、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