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作范文 > 报告范文

报告范文

有关研究报告(通用30篇)

2024-09-02 19:03:55报告范文打印
有关研究报告(通用30篇) 3、CRM基本功能与特点3.1 CRM基本功能企业CRM系统的基本功能应包括:" 销售管理系统: 销售支持系统给销售人员提供了功能强大的支持工具和多种形式的信息,从而使销售人员可以对客户、业务等进行有效的管理。....

  (3)、总结研究法

  在各阶段不同时段的呈现所起的效果搜集种种材料,接着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最终得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4)、个案研究法

  关注学生个体,教师应引导学生去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获得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提升古文的文化修养。其活动是:实践—体验—感悟—提升

  (5)、案例研究法

  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对教学活动作出总结反思,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出学习文言文“六步教学法”这一教学活动的一些心得及学习的一些经验。

  四、研究对象

  初一至初三的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课题组成员都在进行研究。从下表可以看出,学生总体语文素质和文言文阅读素质基本相当,从两个班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以及诵读习惯等方面看,也大体差不多,所以,为了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我确定我教学

  的两个毕业班6班为实验班,1班为对比班。

  李慧丽老师以初三3、4班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为了对所教班学生有个更全面更准确的了解,以便确定实验对象,第一学期她没有进行实验,而是注重培养所教班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比如朗读、阅读、自学、质疑等。从下表表三、表四可以看出,不管是第一期统考还是第二期开校时的文言文初测,3、4班的情况基本相当,4班比3班略好;从平时情况看,3班学生思维更活跃,但学习不够踏实,对文言文持反对意见的多,4班学生来自农村的更多,学习更塌实,对文言文的看法相对比较中庸,所以,为了使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确定3班为实验班,4班为对比班。

  五、研究周期

  20xx年5月—20xx年7月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xx.5—20xx.8)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xx.9—20xx.5)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xx.6—20xx.7)

  六、研究措施

  该课题主要针对文言文课堂教学,具体又分别针对文言课文教学和文言文阅读题讲评教学。

  (一)文言课文教学中研究措施

  我大体采取了“朗读、默读、研读、解读、背背、练练”的教学模式。

  第一步:朗读。在这个阶段,老师可以提出读的目标要求:①读准生字、难字、尤其是通假字的字音,②读正句子,不读破句③读通文章,能比较流畅地朗读全文。

  第二步:默读。要求边看注释边看课文,掌握注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一步领悟文意。

  第三步:研读。要求读出文章的结构、情感和线索,读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并注出自己不理解的疑难之处。同时指定四位同学(课桌前后)成立备课小组,同学们把疑难问题,向备课小组提问、质疑。备课小组不能解答的问题,做好标记以待下一步解决。

  第四步:解读。解读是这样进行的,学生稍作准备后由各备课小组派代表上讲台把自己小组的疑难问题逐一让课代表板书在黑板上。对这些问题,教师不急于讲解,而是先由学生讲台自己懂得的进行讲解,余下的不妥和错误就由老师适时进行点拨和“拨乱反正”了。

  第五步:背背。背诵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背也是读的升华,背诵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快对知识的消化,培养感悟语言的能力,同时又是语言积累的重要手段。因此文言文教学要大力提倡背诵

  第六步:练练。文言文的特点是结构严谨,意象集中,节奏和谐,意蕴含蓄。这些特点既要通过读和背来体验,更要通过练来进一步领

有关研究报告 篇19

  失独者的心理状态: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在很多失独家庭里,他们在失去唯一的子女之后无法走出阴影,总觉得上天不公平,觉得自己倒霉,他们就想为什么别人都那么幸福,而灾难为什么就发生自己身上呢?所以渐渐的他们便进入一个死循环,越是觉得不公平,就越自闭越孤独,从一个失独者又变成了一个孤独者。目前失独家庭中很多父母都说孩子去世后,自己就变成了双面人。在人前强打精神,回家就陷入痛苦当中,所有他们大部分人都宅在家里,不愿意出门,他们认为亲戚们也不能理解他们,有时他们见到亲戚朋友家的孩子时,就会产生一种睹物思人的情怀,从而使他们更加悲伤,所以他们宁愿选择不出门。而且有些父母在失去子女之后,渐渐的觉得自己以后不可能再快乐,也不敢再快乐了。因为在他们想来自己的孩子都走了,还有什么事情值得快乐的呢,就算遇到快乐的事他们也不敢表露出来,因为他们觉得这才是一个失去子女后的父母所应该表现的样子。这就不得不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因素了,因为在中国人眼中,孩子就是父母的一切,孩子都没了的话,那做父母的还有什么资格和脸面去面对未来呢?然而在外国人眼中则不一样了,他们认为孩子是孩子,父母是父母,就算孩子没了,父母依然要且会开心的生活下去。

  为了帮助这些失独者,有一些人就建议何不重新领养一个孩子呢?然后在我们调查之后发现重新领养孩子的失独者少之又少,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失去的孩子是最好的,内心充满着对自己孩子的眷念,很难再接受其他孩子。

  其实产生这些心理问题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人总是会这样那样的胡思乱想,在失独者看来,那些没有失去孩子的人不知道他们的痛苦,从而产生了隔阂。隔阂一旦产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就会产生裂缝,从而使他们越来越疏离人群。

  针对失独者的治疗措施:

  在失独者中,最为常见的有三种病,第一种是失眠,第二种是视力差,因为他们常年日久经常不时地哭泣流泪,把眼睛都哭坏了;第三种是因为孩子离世后受到了太大的悲痛和刺激,许多人因此得了自闭症。

  这三种病可以说既是生理疾病又是心理疾病,由于唯一的子女的离世,让他们心中充满了痛苦和彷徨,对未来充满了忧虑,导致身体各方面机能的下降,从而产生失眠、视力差等毛病。而更多的人则是受不了沉重的打击,精神面临崩溃,加上没有收到社会的重视,产生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患上各种精神疾病。针对失独群体的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心理危机干预技术以及认知行为治疗技术等形式进行疏导。而对于那些家庭条件相对不错的失独者可以采用音乐疗法,音乐疗法是一种使用歌曲和乐器来改善老人自闭孤独的治疗方法。许多临床资料和实验研究证明,音乐在改善注意力、增强记忆力、活跃思想、丰富和改善情绪状态方面有明显的功效,有利于消除孤僻老人与周围环境的情绪和理智障碍,加强老年人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和自我信心。

  针对失独家庭的一些建议:(供参考)

  1.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对全国“失独”家庭总量进行排摸统计,充分掌握“失独”家庭的有关实际情况,并据此研究制定或完善相关政策。

  2.建议尽快提高对“失独”家庭的经济补助。补助标准建议为:独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200元的扶助金;独生子女伤、病、残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夫妻,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150元的扶助金。地方可结合实际,提高补助标准。

  3.修改部分不合理政策规定。针对“必须是独生子女在16周岁之前意外伤残或者死亡的,才能获得补助”提出放宽年龄限制——在子女成婚前;又如,领取独生子女伤亡家庭补贴的年龄、婚姻状况(如一方再婚后就不能领取)的限制条件等。

  4.引入商业保险模式,由政府每年为这些“失独”家庭购买一定金额的综合或专项商业保险,当被保险人到达一定年龄或发生状况时,可从保险公司获取一定的经济补偿,同时又可减轻政府的负担。

  5.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当前,双独子女夫妇已被允许生育二胎,这对减少“失独”现象有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对非双独子女夫妇来说,“失独”风险依然存在。面对众多专家对继续坚持计划生育政策的质疑,建议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如开放对非双独子女夫妇的二胎政策。

  6.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关注“失独”家庭问题,从日常照顾、心理疏导等方面加大对“失独”家庭的关注、关怀。特别是社区应该为“失独”家庭提供以归属感为核心的心理支持,这方面各有关方面应该加大探索实践的力度。

  7.从更高的层面讲,对“失独”老人养老问题的关注应转向养老制度本身,建议有关部门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养老制度。比如两个人时居家养老,当只剩下一个人时,和同命人在一起集中养老。

文章评论